历史的丰碑 永远的纪念-我的父亲高又明
  师佛轩子启维
一、忆 父 亲

六十年前,余约三四岁,已初有记忆,所忆最深者,乃我的父亲也。他是那么的高大、慈祥,无所不通又无所不能。我常依偎在慈父的身旁,多是一个吃缘。冬天父亲的房中有一木炭火盆,老人常用火撑烤馍片,烤的两边焦黄,抹上黄油,撒上椒盐、辣面,吃起来酥香满口,同时配上锡座盖碗沏的普洱茶,是我记得的人生第一美味。另一好吃之食是烤杮饼夹核桃。我很爱吃,父亲总不让我多吃,说吃多了不好消化。偶尔架起木炭火锅吃三鲜、吃水饺、吃绿豆面条,多是夜宵等。我第一次吃饺子,就是父亲给我吃碟中调好酱醋汁子,夹了一个饺子,用一只筷子在饺子上戳了个洞,翻转两遍后才让我吃,并教育我道,世上干什么事都不要急,吃饺子只有这样才有味道,并不被烫着等。来了客人除沏茶外,常上有果盘、点心一类。这个时候,我总要去转上一转,父亲总是给我一把吃食,说大人说话,你到外面去玩。久之,我在其旁亦不说了。我常见到他们对父亲的尊重。父亲说话时客人那种肃穆虔诚的神情,我愈发觉得父亲是个十分了得的人物。记得有一次来了三四个客人在客厅,请我父亲看他们带来的字画,打开后,父亲用手指着给他们讲着,他们时而凝思,时而微笑,时而点头。我真不知人间还有此乐。其乐者何?收卷画时,我也凑上去想用手摸一摸,父亲笑着对我说,你还小,不要动。这收卷画有门道,要手指微动,让画轻轻抖动,发出响声为佳。这样可以抖掉上面的灰尘,利于保存……

父亲常在傍晚后在客厅写字,写字前要用砚台研墨,我好奇的跪在旁边的椅子上也要动手研墨,父亲搬来一个小凳子,让我站在上面研墨。未几时,这便成了我的专利。因为我知道父亲写后要吃宵夜,我去吃便顺理成章了。父亲教我研墨极规范,要我二脚分开如肩宽,三指握墨上端,与鼻中正前方,在砚台中顺时针划圆,要求不急不慢,不轻不重。初时是好奇,久之则习惯成自然了。父亲偶摸着我的圆圆的头说,研得好,不要小看研墨,研好了,习字就差不多了。不知是怕我累,还是我研的墨达不到要求,每次写字前,父亲总是从我手中接过墨锭重新研上一刻才开始写。我常见父亲在竖十行纸上写小楷,时沉思,时疾书,圈圈点点,多次修改后又重新誊写,似极辛劳又现疲倦之意。我不由问道"伯(我辈子女对父亲的称谓),你这么老了,整天写,你写啥呢吗?"父亲沉思片刻,又摸着我的头说:"娃呀,你还小,你不知道,人活在世上,有一种责任,对社会要有责任,对你自己做的事要有责任,对朋友也要有责任……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伯为什么要做这么辛苦的事了"。

父亲在我七八岁时因病而逝,享年66岁(1951年)。因父亲个子极高,临终前数日还在漆好的棺木中试了试,戏曰:"还好"。临终时,我正在二门前厅看小人书,管家前来叫我说,济生,你伯叫你去一下。我匆忙去上厅西房,见父亲已穿好了衣服,平躺在穿衣镜前的行军床上,头向北。我的哥姐分站在两旁,见我来了让了一道缝,我便站在西边靠近父亲处,看着父亲侧着头用呆滞无神的眼光看着我,嘴用力而又无力的动了几下,似乎要给我叮嘱什么?管家用头贴近父亲又转过脸来对我说,你伯说要你听你乃(大妈)的话,听你妈的话,好好念书…… 此时,我不知是惊、是悲,脑子里一片空白,神情迟呆。忽然人们大哭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仍是父亲呆滞无神的看着我的目光,似要对我叮嘱什么的神情。我的父亲去了!去的是这样的安详。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的善终吧。父亲的后事办的很隆重,吊唁的人来的很多,门口锁呐一吹,我们兄弟便站立在父亲灵堂前边给追掉者回拜,一天常跪数小时不停。我感到累,想休息一下亦不行。人陆续又来了。听管家说,还有许多不认识的人,说受过父亲的恩惠一定要一定要进来叩个头也了个心愿。出殡的那天更是肃穆庄严,东木头市半道街都挤满了人,其场面为我今生所仅见。我穿着孝,手拿着丧棍,没走多远被人引到马车上,蒙蒙憧憧的。父亲的坟地是其老友郭叔藩看的,选在了井勿幕墓地东约八里、杨虎城墓地东北约八里的北李王村与之为邻,以慰先父之心愿。法事是在家做的,做了七天七夜。我外婆看管我,半夜起来吃寿糕、寿馍,以增福寿。这些天我神不守舍,常由这个房子转到那个房子。也就是这时的我才明白-我永远失去了父亲。1954年遵先父遗嘱,我母亲携我兄弟姊妹五人及我外婆由老宅搬到西隔壁的23号院独立居住了。先父的老友如师子敬杨子廉杨晓初景梅九等都来家关注过我们的生活。1959年,胡含叔因征集文史资料专程来家,对我说:他见到了熊克武邓宝珊等先生,他们都提到你父亲并询问你们的生活情况,等你长大了我领你去北京,你父亲还有很多朋友做大事,会帮助你的,我笑了笑,说感谢、感谢。来的较多的有李仲三、张德枢先生等。1960年初夏一日,我正在家午睡,李仲三来了,拿手杖将我轻轻戳了一下,我醒了一翻身,见是李伯,我忙起身给其让座到茶。李伯说,你家没人,门都开着。我说我睡着了,不知他们干啥去了。李伯一面喝茶,一面看着床头墙上挂的一幅字(横三尺),说:"这是康先生写的吧。"我说:"然。"李伯继而又说:"这是康先生给我写的,你咋挂着呢?"我说:"你们老一辈的事,我咋能说清楚呢?你要,我就给你取下来"。李伯很高兴,边卷字,边说:"这是康先生在你家会友时,我亦在座,康先生兴起,写了几幅字,我没有拿,你伯心细,还裱好了保存着"。那天李伯兴致很好,和我说了很长时间老话。临走时还说:"你小小年纪,还真有你伯的性格。"我说,我心粗。李伯嘱我说:"你要好好写字、作画,继承你伯的家风,你伯在字画鉴赏上的造诣是很高的"。(按:康先生者,康有为先生是也。字上有双款证之)1958年前,我乃(泾阳人称大妈之音)仍健在,住在东木头市22号老宅。家人亦是老人,我在东西二院来往自如,犹如一高家小少爷。我乃年轻时因先父奔走革命,故早年在泾阳家操守尽长嫂如母之责,照看我二大、三爸。余少时,圆圆的、胖胖的,性格外向,有"刀客"之称,众人曰似二大,或因此故,乃视我为已出,格外照顾,每去他房中,总要在夹道柜中给我取他存的干果小吃之类。我常从木梯爬上父亲贮放文物字画的二楼时,他从不阻挡,还关照我说:"你又匪,小心点,慢一点!"这些别人是得不到的。1958年,我上初中二年级,全国大跃进,学生已停课,洗煤炼焦,大炼钢铁,给农村送肥,没有功课,没有作业。我便经常翻阅父亲收藏的碑帖字画及所撰的文章札记等(多在字画碑帖中附加一纸,上写作者画风及个人见解,偶然也提及得之缘由),这是我在少年成长期接触中国传统书画和陕西辛亥革命史的始由,欲探秘也!记得在1959年春夏,西安办了二次纪念陕西辛亥革命筹备展,一次在北大街美术家协会,后又在西安南门城楼上。从我家征集(借)了孙文给先父写的"博爱"二大字横幅中堂及井勿幕遗像等。我还给同学说:"这是孙总理给我父亲写的。"以为荣。在城楼上看到一幅泾阳"柏氏花园"的照片,在展柜中,第一次照片较大。后来又去了一次,照片小了许多。照片上像是荒芜的田野,边上有房子,侧门上还半倚着一个人,可能是柏家的后人吧!余凄然。不见水榭亭,更不见群贤毕至的辉煌。所幸者,人们还没有忘记陕西辛亥革命中这一革命党人的重要会所。初中毕业时,我根据先父矿石铭及有关资料在学生登记表上填上了我父亲的简况,这本是真诚和真实,不料却因之给我带来了无法求学、无法工作,乃至千辛万苦的找了一份建筑公司学徒工的工作。又历尽艰辛,无辜受害。几经动乱,却又活到了当今盛世,年愈花甲,以享天伦之乐。观余之一生,艰辛坎坷,又简捷明快。18岁前上学,高中毕业后无法上学亦无工作,打乒乓球以为乐,打短工找点零花钱。学习中医并在先父遗作及收藏的字画碑帖中打磨二年后,工作了卅年,提前退休。以为职业画师,大约是十年工人、十年医生、十年国家民主党派工作干部。1995年后专司中国绘画亦十余年了。其中1980年考取中医士资格于1981-1985年学习并取得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证书并中医师资格。我辈中人服务社会,各有建树。职业高级工程师、医家、企业领导、高级会计师、高级教师者不乏其人。犹如盖房子,由地平线下打基,一层一层,各自都完成了自己的主体建设,余先后入编西安美术家作品集、西安地区美术作品、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西安人手册等书,此以慰先父遗嘱中希望各个儿女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好人之遗愿。

1961年2月,《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出版,内中以"井勿幕由日本回陕西后的革命活动"的标目,节录先父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遗稿。这是1948年夏先父为昔日亡友同志计,为革命史征计,克服事逾数十年,所有关系文件及年月时日均需检查寻觅的极大难事,以亲历者写民元前陕西革命运动初起之动态耳。其时马亚时来函云:"吾兄前言之黄陵誓墓文,乃吾陕西特有之革命材料,非常可贵。拟即编入稿中……不须长篇大作,反稽时日也。为慎重计此函未从邮发而托人带交,以示急切之情"。先父见于此,尽力回忆,多次复写,总觉不能,遂往返泾三原老宅中觅找资料,幸在三原北极宫老宅一本书中找到当年缮清之原件-誓墓文(祭文推定由郭希仁、张赞元起草),始将这一珍贵材料转寄《西北革命史征稿》集稿编辑负责人马亚时先生,为陕西留此一编革命史稿。这里有一个情况我必须说明一下,不知是编辑《陕西文史资料选辑》时体例的要求,还是把井勿幕辛亥前的活动集中表述的需要,编者把赵其襄回忆录遗稿《井勿幕在东京筹助同盟会陕西分会的经过》合并在《井勿幕辛亥前革命活动的片断》一文中,署名赵其襄、高又明,尽管在编者按或编者注中简要注明了是二人各自的文稿(在1982年7月《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及1986年2月《辛亥革命在陕西》等书亦均以此体例)给人的感觉是"片断"一文的作者是两人且有先后之分,以至先父所写的重要史料多次引用,没有写出处或谬为赵其襄等。余慎重说明这一情况,以为史家学者鉴,并以之引出下文。

二、永远的纪念

1986年2月,陕西党史资料丛书《辛亥革命在陕西》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本辑编辑说明中明确写出,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比较系统全面的反映了陕西人民参加辛亥革命和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基本事实。余简其要摘录如下:

963页:高明德,字又明,泾阳人。性沉静,有巧思,因井勿幕入同盟会,并介绍柏莜余、吴希真诸人加入革命团体,以西北军火无来源,函商沪总会派技工温自强来陕,从温学制炸弹。又随熊克武至沪专习制造无烟火药等。辛亥西安反正,任军府军械官,就地取材,制造地雷炸弹,东西战场,均资其力。陕西党人以制造军火名者,又明实首倡之。

227页:二、井勿幕由日本回陕西后的革命活动[1]

[1]这一部分资料是节录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遗稿。高名明德,泾阳人,少年时曾在柏小余家当书童,由井勿幕介绍参加同盟会,为会员,后随熊克武到上海学习制造无烟火药和炸药。西安起义以后任军政府掌械官,制造地雷炸药,曾有不少贡献。……

205页:由政协陕西省委员会辛亥革命史料组调查整理之陕西辛亥前革命思想传播和同盟会的初期活动:
本文原载《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1982年7月),本书编者略有改动。原题注如下:"这份材料是根据于右任的《我的青年时期》、《右任诗存》,赵世钰的《回忆录》,高又明的《如是我见我知录》的有关部分并参阅党积龄的口述笔录和其他一些零星材料综合整理的"。

同页,附表五,实业单位。

柏氏花园,柏筱余家花园由高又明管理,因其地居西安,渭北交通要塞且极幽静,便于同盟会人往来,住留泾阳。同盟会人秘密聚会场所。

此上为恭录史家学者之原文,并撰文以纪念先父。 高又明(1886-1951)陕西早期同盟会核心骨干人物,辛亥革命西北军火制造的首倡者、先行者。名明德,字又明,以字行。高十二岁时,因家贫无力聘师读书,为乡邻打工以助家用而有好名声,为泾阳柏森延至家中为其子柏筱余(时十岁)为书童伴读。后肄业于三原宏道(三原工业学堂)。柏森者字子馀,清岁贡生。中书科中书,读书尚友,乐善好施,与三原贺复斋、咸阳刘古愚均在师友之间。先父始得诸贤之教诲,读书经史并经世之学,谓中国之进步非经学科学并重不为功,深得柏森先生倚重,视若子侄,委以协办柏家事务。其时高又明即具强烈的反清思想,喜结交进步人士,秘密加入民间反清组织。1903年因柏家商务事赴四川,得识陕籍进步学生井勿幕(时高17岁,井15岁),并四川进步青年熊克武、但懋辛等,相互敬慕,志同道合。常小酌于酒肆、茶楼,议愤亡国灭种之险,寻求富强图求之道。他们相约井等去日本留学求救国之道。高返陕联系志士同仁以伺机而动。

1905年冬,井勿幕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带来救国主张,返陕创建同盟会。即发展介绍高又明加入同盟会。1906年春在三原北极宫某宅召开同盟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陕西同盟会人仅卅余人)。井提出联合会党、刀客力量组织成联盟共同反清。但当时部分同盟会员多属文人,不屑与会党为伍,使井勿幕的正确主张未被采纳。这时,高又明则积极支持了井勿幕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介绍吴虚白(三合会中人,僧人,慕亲会领袖也)与井君相见。一日在西安井勿幕、郭希仁、高又明、吴虚白四人会晤,井君曰:"欲做一事,人才无,钱难。欲罢之,又不肯,责任如此,奈何!?"吴云:"君欲得执戈实践卫国、救国多数之人士。则只有通而变,古人立教,此之谓也。设教神化,使民以信,通变使民不倦,精神专一、动静合用矣…… 否则既无群众,又乏粮饷,纯以文士,终属空谈,无能济世。"井、郭二君皆曰善,并紧握高又明双手曰:你立了大功,引来了高人。遂坚定效仿黄志强之作风,付之实践,使陕西革命形势得以较大发展。陕西辛亥革命秘密运动时期常效仿慕亲会之作风,盖以此为始由。

1908年高又明介绍柏筱余、吴希真入同盟会。使同盟会人秘密聚会场所的"柏氏花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盟会人往来驻留、召开重要会议的重要机关。柏氏花园者乃柏筱余家花园由高又明主持,居西安与渭北之要道,且极幽静,正所谓"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此时革命形势由右表表示:

此表列以泾阳柏氏花园为中心,是以简洁明要之说明民元前历史真实始然,其理由如下:

1、史家学者研究陕西辛亥革命的主流观点是渭北是陕西辛亥革命策动的主要力量。

2、井勿幕民元前1905、1908、1910三次返陕均与高又明亲密接触,或走前,或归来策化商议制定方略,每有行动,诸见功效。是故追随于公右任身边工作多年,任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纂部主任的王陆一主编《西北革命史征.人物纪传》中谓高明德字又明,性沉静,有巧思,绝非虚指,而真乃史家春秋大手笔耳。高在主持管理柏氏花园时的作为,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统在六字之中矣。

1908年重阳节,高又明与同盟会中人柏筱余、井勿幕、郭希仁、焦子静及慕亲会首领吴虚白秘密地策划组织了一次祭黄帝陵活动,(其情节感人,记载在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中,内容已为世界廿余家网站所刊用,可见影响之大)。祭文中宣布"誓共驱逐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体"的宗旨和"共赴国难,艰巨不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誓言。体现了同盟会人的思想和行动趋向一致。祭奠后,参祭人认为"文字动人,不若仪式之有声有色,深刻有效"。相约至泾阳"柏氏花园"开会研究细节及制定各种办法,决定哥老会、刀客都应联系,以推动会务。

1910年举义前夜,井勿幕从南方归陕,在泾阳柏氏花园水榭亭居住廿余日,高又明与之朝夕相伴,共商国事,并召集宋向辰、邹子良等到柏氏花园开会。会上传达了孙中山先生鉴于南方起义屡遭失败,欲改西北发动的方针,集合同志订章程计划、讨论反清斗争的方略。此即陕西辛亥革命史极其重要的"柏氏花园"会议。会上推井勿幕、邹子良、柏筱余、宋向辰为同盟会陕西分会负责人,高又明则承担印刷、武器制造、药物购置等要务,督导各县分会之成立,与西安同志郭希仁、张赞元、李桐轩等联络取得步调一致,为在陕西发动起义做必要准备(其时省内同盟会人已达千余人)。就是在这次重要会议上,制定了发动起义的计划。决定联合新军、哥老会、刀客等反清力量,这大约是四月份的事,同年七月,同盟会人井勿幕、新军中人钱鼎(亦为同盟会中人)哥老会张云山、万炳南等在大雁塔结盟,后人称卅六兄弟,以合"天罡"之意,为后来九月初一日起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陕西辛亥革命推高又明为军火军械制造第一人。1905年高又明入同盟会后,先后往返于汉口、上海、西安、泾阳之间,精心留意无烟火药炸弹制造术。上海同盟会派技师来陕,高在淳化通润沟设厂制造炸弹武器,熊克武化名刘一峰在陕秘密活动,高又随熊到上海继续精研炸弹、炮弹制造术。在沪期间,与在沪之泾、三原人于右任、李季直、徐朗西等相友善,得与同盟会长江中部要人宋教仁、谭人风、陈英士诸君相交,过从甚密,常议西北革命、军火无源之虑。孙中山先生为高又明亲书"博爱"大字以为记,嘱其精研军火军械制造以解西北革命军火无援之困。高谨遵总理之嘱,一生不疲。

1911年2月,高又明与柏筱余诸先生再次赴沪考察革命形势,因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提前发动而未能赶上。二君遂每日在民立报社、光复报馆负责安置由广州逃亡至上海的革命志士,并给各省之青年钱粮促其回省暂避锋芒,以保护革命力量。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发,西安首义,高任军政府军械官,与甘军战于乾礼间,甘军不得长驱直入,高又明所制炸弹之威力居多。高又明日以继夜,操劳不息,奔走于东西战场。就地取材制造炸弹、地雷、弹药,修复枪支。使从敌人手中夺得的弹不合膛、机不应手的枪支得以修复而杀敌于雷池之外。此时高又明不仅有力的保证了枪支弹药的供给,而且实至名归的成了鼓舞陕军奋战的精神支柱。每当敌军强大,我方军力疲弱之际,总有人大喊疾呼:弟兄们,坚持住,高又明制造的炸弹就要到了!立马如有神助而使敌人不堪一击。辛亥革命胜利了,袁世凯窃国后有二次革命、护国护法之役。时孙中山在日本复创中华革命党,任宋向辰为陕西支部长,嘱宋返陕及时与高又明联系以保军火无虑,宋与高又明旧交极深,情志相投,商议改组西安乐群学社,以政治经济知识训练党人,为中华革命党在陕西秘密机关,其后高又明又历任于右任为总司令的靖国军总部军械处长兼第四路军械处长职。胡景翼任河南督军、国民二军军长时高任军械处长、兵工局长职。为1924年"北京革命"迎孙中山先生北上以主国事作了有力的保障和贡献。由于高又明在军火军械方面的卓越贡献。于公右任常面励曰:努力吧!难为你既无器械,又少原料来源,仍尽人之能事,军火虽不及敌人优,总不至缺而无,则你为力大矣!困苦也!高又明在军火、军械制造中始终坚持"简单、实用、可靠"的先进理念,并以之教育影响他的部下。在胡景翼家中始终保留一炮弹壳,上刻"此为又明兄亲制,神勇无比,直入敌军炮膛,使敌人胆战心惊,落荒而逃。"云云。时至今日,陕西,特别是泾、三原一带,流传高又明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制造枪炮炸弹,打的准,威力大……

1925年,孙中山、胡景翼相继去世,高又明于1926年至1929年寓居北京,洞察时局,伺机而动,其间收购收藏大量从清宫王室流失之文物字画,有唐人写经、文同墨竹、林良双鹰等稀世之宝,亦有清宫廷画师的山水人物花鸟等。1936年有六幅字画参加大不列颠万国博展会展,宣传中国文化与文明。文革中红卫兵抄家幸被小雁塔文管会军管会得悉,用一辆解放卡车拉去而得以保留,总算高又明一生心血没有白费。从皇室到民间,又从民间到国家本是中国书画文物流传之道,1960年,碑林博物馆段绍嘉、刘汉基二人来家征集文物字画,我妈让我拿出了十余件,他二人又看上了前院彻的一个石桌面子和我用来斗蛐蛐的明龙泉高足碗计十六件,说国家出钱,也出不了多少,还不如捐献了。我妈说捐就捐了,只要对国家有利就行。这也许是和先父生活多年所受的影响吧!为国为民不计私利。

1930年,高又明见军阀混战,国事已非。遂由京返陕,在西安定居,得知总角之交柏筱余身患病在兴平而生活无着,在西安六谷庄买房一院,赠之供其居住,并认其子纪会为义子(干娃),给一折子,每月在南院门广济大药房账上领卅元银元,以供生活必需。见杨虎城,荐柏筱余为参议,杨欣然,并月俸银,以资其家用。高继又与友人窦阴三、南汉辰、杜斌丞、邵力子、韩望尘、刘文伯等集资创办"西安集成三酸厂"、"西安阿房宫电影院"、"西京国货公司"等,为二十世纪三、五十年代西安地区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希图发展地方工商文化事业。

高又明晚年所著《如是我见我知录》、《柏君筱余碑文记》、《高铭新纪传》,为研究陕西辛亥革命极其重要的珍贵史料。《如是我见我知录》为西北革命史征稿引用书目之一,并注明待印可见其重要。其中内容为"西北革命大事记"、"辛亥革命纪事"等章节录用。《柏君筱余碑文记》、《高铭新纪传》……等收录在《西北革命史征》中卷先烈纪传中。继而又复写《泾阳柏筱余先生纪念碑》收录在下卷西北革命先烈碑志哀诔杂文录并注明同邑高又明撰并书,以留世。《高铭新纪传》、《柏君筱余碑文记》先父分别各缮清二份,交由其子高鸿、柏纪会慎重保存以资纪念。交柏纪会时,先父将自己的平民救济会纪念章等物件一并给予。先父先写柏君筱余碑文,并以之为据,上报国民政府,以资褒扬。又写柏筱余纪念碑等文章,盖因二人少小相依托,不是昆仲,胜似手足,见义勇为,情同意合,贡献于辛亥奠基之初,诚非浅鲜,拔笔记之,使后世获悉革命事业中,曾有此无名英雄为基石也。

先父写诸文迄今已有甲子之年,而我正值先父之当年,然今为盛世,六十亦为年少,而我又手执"辛亥革命在陕西"为杖,未走几步亦觉心力不济,余忆先父之艰辛,检索资料之辛劳,回忆前尘,烟云过眼之艰涩,忆亡友高朋凋谢之辛酸,依稀中我仿佛又见到先父每进客厅时的景象,一个清瘦的老人,手执拐杖,进客厅时总要低头弯着腰。我在背后看着,不知是老人个子高,怕碰着头,还是须此蓄势,以过门台,进门后才直起腰,又是那样的高大……先辈之辛亥革命之所以为辛亥革命实令后人敬佩焉!

余文至此,泪亦盈框,心潮起伏,亦悲亦喜,所悲者,先父墓地,种有数株柏树,本应墓木已拱之景象已不复在,所幸家兄启伦、四弟启宏将先父当年立的碑石寻觅恭迎回家,然侧卧院中,使人凄然。所喜者先父在《如是我见我知录》中云:"吁!国之强盛日,究在何时呀?言之凄然"。余今慰先父,中国睡狮已醒,且成长壮大,列于世界强国之林,国家之强大,经济之发展,已为世人所仰,国富民强乃吾辈之福,您老人家当无所虑。安息吧!我的父亲,我辈中人会永远记忆您的。人民亦会记着辛亥革命事业中奠基者的。

1951年,高又明病逝,享年66岁,长眠于城南北李王村距老友井勿幕墓东约八里、杨虎城陵园东北约八里处。

2007年5月19日晚三时许
又及:余写斯文,每在晚上,耗时三月有余。始杂乱,偶忆一事,以片纸记之。承女婿平斌持、女儿高蓉协力整理以成,予以说明。

本文主要依据陕西党史资料丛书(三)《辛亥革命在陕西》一书资料,在此对编辑组沈传忠、邵宏谟、韩敏、孟宪勇诸同志表示感谢。正如其出版说明所言,大部分资料是陕西省政协委员会在文革前组织党内外老同志征集、撰写、调查整理的,其中有些老同志已过世,借此表示怀念。我曾有幸接触交谈过的老先生有谈维询、胡景通、郑自毅、武伯伦、耿瑞方、郭叔藩、刘安国等等,表示怀念。

余本人谨向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和领导下,参加辛亥革命和靖国军的诸先贤表示敬仰和深切的怀念。

1948年先父撰写亲历见证文录前后,李济深来函约先父联系在陕的老同盟会会员迎接解放,于右任与先父或在南京、或在西安相晤,促膝长谈,于公手书中吕醉高歌之"自由之战经年,革命成功尚远,太平乐府人间遍,呼唤中华运转。"以赠先父。在社会重大变革的前夜,老同盟会人所思所想跃然于纸上,诸先贤在天之灵若见今日中国中华运转之盛世,定当含笑于九泉。

列传后记有云: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至于至善。
余父名明德,字又明,在清末鼎革之际不求富贵,不怕死,追求富国救民之道,以求天合。主持"柏氏花园",与西安、黄陵为倚角是为地合;与井勿幕、于右任、柏筱余、宋向辰、焦子敬、郭希仁、李仲三诸君协孙中山之辛亥革命,见宋教仁、陈英士、谭人凤、熊克武即与之交,为人合;发展工商文化事业,晚年写史、写传不自赞自诩,是与已合。其身影行状已浑然融于史中,作为儿子我不能说我的父亲至于至善,但余之父一生进取为至于至善,奋斗一生,为我辈之楷模,为之敬仰,永远缅怀。

余之父一生,所须记者甚众,综其要一,是善与文人交善,盖当是时之文化人,多走三士之路,即少时为志士,有成为名士,老则为居士。余之父与之同亦不同,余之文拙,引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先父撰二联以明之,其一联为为辛亥后,太炎书赠又明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以彰其辛亥前后之作为,另一联是卅年代后,先父由京返陕,收藏金石古玩字画,投资发展工、商、文化事业,往返于汉、沪、余杭一地,有闲常访故旧老友,与太炎君相见,谈古今,论陕西辛亥纪事,章君欣然命笔,又为先父撰联:"诗题史籕岐阳鼓,书载汜胜湖水船。"①以赠又明。真乃文人之交,胸怀坦荡,君子之交,至善若水,这杯水而今品之,其味仍悠长悠扬。

2007年11月26日晚

① 太炎先生,国学渊博,文理深厚。此联特别是下联第三、四字,余不识,请教多人,第三字为"汜"似无争议。第四字人多不识,余以似"胜",而省月旁,以与上联阳未用左耳旁相合。若如是,史籕对汜胜,汜胜子者,古代关中农业奠基人。乃人名对人名,岐阳鼓对湖水船。我的浅显理解是留千古对传四方之意。敬请方家斧正。

相关文章:忆记高家大院 高启维

扩展阅读:高家大院轶事 高启纶

缅怀先贤暨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http://www.gymjnw.com
主办:  高又明先生资料编纂委员会
策划编辑制作: 高启宏
顾问:张应超 刘殿昌
Email: gaoqihongxian@yahoo.com.cn Tel:13152128580

陕ICP备0901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