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讨袁护国、反段护法、直到兴师北伐,在刀光血影的革命战火中,井勿幕、井岳秀弟兄与于右任、胡景翼、杨虎城等人,缔结了一份生死不渝的患难情谊,今天仍值得我们回味,令人景仰。乱世之中兄弟挚友的革命情谊- 忆井氏兄弟与于右任、胡景翼、杨虎城等人的患难之交 new 井晓天

值此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面对我们祖国百年来的巨大变革,不禁回忆起前辈们走过的艰难历程。他们那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对于我们这些后辈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辛亥革命的一些往事及其他--窦培信

妙笔书华章 丹心铸国魂--追忆辛亥革命元勋张赞元先生
作 者:张民,男,1965年出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文学学士,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笔名雏明、济民。198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留校任教,讲师职称。1993年至今,从事税务工作,先后担任编辑、记者、科长、分局局长。在《延河》、《西安晚报》、《女友》、《税收与社会》等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若干篇。系陕西辛亥革命志士张赞元嫡孙

心系灾黎 情注移垦--从1946年张钫先生的两封亲笔信说起,真实记载了张钫先生在陕西辛亥革命时期及以后从政的历程中的事迹,许多是鲜为人知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得到佐证。这些资料弥足珍贵,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张钫先生的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张钫先生为救助安置在陕河南难民写给开封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马景森署长两封亲笔信,字体优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的祖父刘定五---刘怡琳。刘治洲(1882~1963)字定五。陕西凤翔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凤翔府中学堂,又经选拔入上海理化专科学堂深造。毕业后去日本留学,参加中国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冬回西安,担任陕西中等农林学堂(1912年改为三秦公学)理化教习,与井勿幕、张凤翙、胡景翼等交往甚密。

世纪辛亥文化交流纪事--高启宏。辛亥革命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信息化的这个现代化的世界上,信息是共享的,地球已成为了“地球村”,《高又明先生纪念集》出版后,我们做了一些文化交流方面的的尝试,《高又明先生纪念集》在各机构、图书馆、大学、研究所等都受到重视和好评。认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忆先祖辛亥革命老人窦应昌先生----窦昭德
先祖窦应昌(1871.5.15—1951.10.2)。著有《孔子年谱》、《凤翔府辛亥革命纪实》、《七十自述》等文稿和参编《总理年谱长编》。
先祖自辛亥革命始即追随孙中山奔走民主革命。1912年当选,1913年起任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第一、二、三期常会,非常国会参议院议员。1917年,任中华民国非常议会议员(护法议员)兼非常议会行政委员会陕西省首席代表。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任大元帅参议。1921年,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任总统府顾问。为维护《临时约法》,曾登台痛斥议长吴景濂。授中华民国一等大绶嘉禾章,二等文虎章。
1981年,中共陕西省委确认窦应昌为辛亥革命老人。

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做为辛亥革命“陕西反袁十八烈士”王绍文(字鸿遇)的孙子王治中,深切缅怀祖父王绍文,他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为辛亥革命在陕西的发动、组织和成功,为民主共和事业殚精竭虑、一生淡薄名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遇害时年仅26岁)。
重温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百年沧桑,展望祖国的和平统一美好前景,这是祖父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也是我们这些辛亥后裔的共同期盼,今特赋“四句颂”一首,以深切缅怀和悼念祖父王绍文烈士

在泾阳的王桥、桥底镇诞生了三位著名的民主革命人士,他们对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世人称之为"辛亥革命泾阳三杰"。泾阳三杰何许人也,乃高又明、柏筱余、高季维三位先生是也。《高又明与柏筱余、高季维及其后代》 高启宏

井勿幕陵墓拜谒记、高又明陵墓拜谒寻碑记

高启纶、高启宏

白常洁(字西垣、号茂林)(1871-1927)1871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西王村,家庭非常富有。其父亲白英泰(?)是有名的大财主和绅士,拥有土地千余亩,遍布高陵、三原等地。他共有四个儿子,白常洁是老大,清朝末年白常洁在西安上新学(中学)期间,看到有一个满族官员的子弟欺负汉族同学,他打抱不平,由于他平日习武,结果打死了那个人,当时被清政府通缉,因此十余岁的他只身逃往内蒙,在内蒙生活了十余年,据说后来在内蒙成了家,后来西安的事情平息后他回到西安,由于中国国内战乱,交通和通讯都很落后,与内蒙方面失去了联系。白常洁和他的夫人伊藤逸枝子-我的祖父和我的日本祖母-白肇中

刘东轩先生(1878-1948)字景坡。陕西省兴平县店张镇南堡子村人。1905年10月以兴平县附生的身份考取官费赴日留学,在日本法政大学就读,学制为四年,但由于国内康梁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大举镇压维新派,当时无法回国,所以延长学期到1911年毕业。在校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加入孙中山所创立的同盟会。是陕西省兴平县最早的四位会员之一。
他在此期间,因患病住院,结识了在医院做护士工作的关口妇美子,产生了感情,并在关口妇美子的妹妹关口满喜子的撮合下,1907年在东京结为伉俪。
刘东轩和他的妻子关口妇美子-我的外祖父和日本外祖母 白肇中

刘星涵,字养伯,岐山人。清末留学上海中国公学,日从于右任先生游,从事革命秘密工作。民元,被选陕西临时省议会议员。袁世凯称帝时,倡言反对,几为陕督陆建章所杀。共和再造,鉴于军阀专政,深念革命事业非有多数信徒不易成功,联合同志创办民立中学,自任校长兼省教育会会长,以三民主义灌输新青年。十四年,以教育专门委员代表陕西出席北京善后会议,被委临时参政院参政及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十五年,任陕西教育厅总务科科长。当时国共联合,星涵性耿介,嫉恶如仇,深虑共党势力膨胀,口角流露,致为反动派所衔。十八年,因争教育经费,忿而辞职。当道苦留不得,而向之衔恨者,得以乘机构陷,遂遇害,年四十一。《西北革命史征稿》一书中关于曾祖父的记述

“屠户”陆建章受袁世凯命出任陕西督军后,为巩固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对革命党人和具有开明思想的进步人士,采取各种残酷手段,实行迫害和镇压。但陕西人民并没有被屠户的专横淫威所吓到,仁人志士为继续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之功,坚决向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在生死关头,表现出英雄气概。十八烈士为打倒袁世凯、陆建章杀身成仁,留下可歌可泣的英勇业绩。
原稿存陕西省政协
摘自兴平政协文史资料(第二辑)

十八烈士遇难记-田维均 张子宜 王新斋

弓富魁字海亭,山西省崞县(现原平市新原乡)太平街小北关人。生于1878年农历六月初四。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农家里,从小过着贫困的生活,但在母亲的教育下,生性豪爽,侠肝义胆,好打抱不平,为人慷慨仗义,广交朋友,年轻时因其从小习武练就一身的武功,为此,每逢秋收之时,为平原镇附近的村里农户看护夏、秋收作物,以保不虞。可谓看田、拥有一班贫苦之人作为朋友和帮手。
一九〇六年,续桐溪介绍他参加了同盟会,派他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同行有王建基、徐翰文等二十多人及去包头一带,联络塞北反清义士郭洪霖、李栋臣、王镇亚、王英等,定期举义。一九〇七年,他在包头萨拉齐离四少爷家中接头聚会时,不料被当局政府侦知,派人抓捕,当场郭四少爷全家和徐翰文被害,王建基扬沛霖被捕,康佩愆等人逃脱。后经弓富魁等人在绥远积极活动,方将五、杨救出后,而他继续在塞北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爷爷的半世农民生涯-马萌

爷爷半世带兵为官,征战渭北,反满复汉,投身革命。
爷爷半世从事农耕,教书育人,誉满桑梓,受人尊敬。
我对爷爷的记忆缘于姑妈父亲的口述家史,知道爷爷晚号半农,曾是旧军人,半世为官半世务农教书育人,杨虎城部任子扬旅在虬龙原北兴市镇驻军时,设立了一套县级机构,爷爷曾任旅部书记,旧兴镇区区长兼教育局长。
在我的记事中,蒲城乡下虬龙原南宣化村老屋的方桌上曾供奉着曾祖母的遗像,像是画师画的,上面有爷爷的中楷手书:“本生母许太夫人八秩慈影”,落款是“出男锡晋供奉”,锡晋是爷爷的名,字康侯,后来就以字带名。

   

《胡景翼日记》:揭秘一段被湮没的轶事,马萌,癸巳年春节刚过,嗜好文史的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得一本《胡景翼日记》,书是复印本,章谷宜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真正的《胡景翼日记》文革中已被胡景翼后人烧毁,这个是其后人文革后凭记忆回忆整理出版的)。收到这本稀缺的“宝贝”后,爱不释手的我废寝忘食地逐字逐句的读,读着读着,读到一九一八年十月十三日(即阴历十七日)的日记时,眼前突然一亮,里面竟然记述有我的祖父的一段往事。

汪晴江(一八九三 —— 一九八二),字雪。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出生于湖北武穴,兄妹八人,晴江行七,祖籍安徽休宁,是世代官宦、经商,耕读之家。据汪氏家谱记载,汪氏家族一世祖乃周文王二子 ,因出生时,左手掌有水纹,右手掌有王纹,周文王大喜,逐敕以汪为姓,郡望在安徽歙县,唐越国公汪华是本支汪氏十四世祖。至汪晴江时,家族谱系排序已是近百世了。汪晴江少时跟随在汉口经商的父亲在汉口上小学,学名本谦。弱冠赴沪就学,就读于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之前身)和上海南洋路矿学校。受教于章太炎先生及邵力子先生、于右任先生,诸同盟会先贤老师常对汪晴江等一干具有进步思想的同学宣传推翻满清、民族复兴的革命思想。 李铠

追忆高又明-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记者李彦伶文/图。这是一段有关辛亥革命先辈高又明的特殊记忆。文中主人公高启维系高又明之子,年近七旬。高启维对父亲往事的追忆,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辛亥革命先烈的伟绩。

  “1911年10月22日爆发的西安起义迅速取得成功,它在辛亥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安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首要原因在于陕西同盟会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我的父亲高又明就是其中一位功绩卓著的辛亥革命志士。”9月13日上午,在位于印花布园一栋年代久远的家属楼里,年近七旬的高启维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尘封在他记忆深处的有关父亲高又明的往事

刘文卿小传 刘丰林(刘文卿子) 刘文卿(1885-1951),学名育英,定边县旗杆山人。父满财,同治年间回乱时,与母相依为命。在马鞍山山坳间遇贼,母呼儿速逃,贼至母遭杀害,满财脖子被砍一刀,送至石洞沟表亲高家,被救得活。娶砖井女王氏,夫妇白手起家。生子七,文卿排行老四。幼从塾师贾世英就读于孤山集,稍长入县学。在延安府学考试,中了秀才。在殷沟教学一年。废除科举后,入陕西省高等学堂。......在日本留学的陕西浦城人井勿幕奉孙中山先生命令,从日本东京回到陕西,任同盟会陕西支部部长,发展会员三十余人,文卿先生经于右任介绍,加入同盟会,是陕西发展的第一批同盟会会员之一。

 

陕西辛亥革命纪念暨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http://www.gymjnw.com
主办:  高又明先生资料编纂委员会
策划编辑制作: 高启宏 顾问:张应超 刘殿昌
Email: gaoqihongxian@yahoo.com.cn Tel:18729060339 13152128580 QQ:455164130
1999年创办 2009年改版

陕ICP备0901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