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广济大药房"和"王记羊血店"
 
高启纶

我所要讲的"广济大药房",是先父(陕西省志、人物志、科技与经济人物)在民国时期创办的商业实体之一,位于西安巿南院门29号,临街座南、经营面积五分二厘。房地产权状"高居易"(堂名),西字第1779号。堂名乃取"长安米贵,白居不易"之意。当时、南院门是西安的繁华商业区。店堂设在黄金地段,即现在的巿委家属院大门处,正对着广场和后边的巿委办公大院。

经营大药房的总经理是王善初和王仁珊(继任)父子两代人。我称王善初王伯,称仁珊兄为大哥。王伯的夫人郭妈(惠珍)十分干净利索。儿时我常去王伯家,王伯住在巷内一个宁静的小院。郭妈总是那样亲妮地善待我。那时药房由王大哥主管,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的事情。听家人说,王伯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外科大夫,护士出身。王伯处世胆小心细、忠于朋友、为人诚信、十分敬业。他和父亲的关係非同一般,我三爸的爱女就是由他亲手接生的。有一次我胞姐葆英身患恶疽,在一诊所开刀引流,每次下药纱条都让她痛苦难忍。葆英姐因此恐惧而不去换药。王伯知之后,在疮的下方切口,引流通畅,很快愈合。笑曰,大夫在上方切口是想让娃多跑几趟。王伯经营有方,业务扩大。他年纪大了就召唤时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回来,接管药房诸事。王大哥亦是戴礼帽、着长衫。和王伯不同的是,王伯的眼镜是二个园托托、出门携文明棍。王大哥的眼镜是方形、黑色镜架,不用文明掍,很有儒商和学者风度。他接管主持药房以后,医学世家姚宪章(姚文青之侄儿)、留德医家张大夫等在店堂坐诊,为顾客除疴解难。王大哥有文化、管理有法,药房经营得有声有色,在古城颇有口碑。
南院门地区、是西安率先使用电灯的,这是当年西安古城的一道风景线。广济大药房店铺放置有德制落地座钟和陶瓷净水(过滤)器,西药和医疗器材展列整洁,相公业务熟练,待客有礼,这就是家人都熟悉的南院门广济大药房。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家里的一些洋玩意儿,都是广济大药房给送来的。有几样东西、在当时来讲是很奇妙的。有一座收音机、一扭开关就能听到讲话或唱歌,我觉得很奇怪。心里就想是不是有很小的人在里面,我就用手悄悄地伸进去想抓住小人,结果猛地一下把手臂都打麻了。还有,在大妈的屋子里有一台华生牌电扇。到了夏天很炎热的时候,家人都规规矩矩地坐一圈儿,我坐的老远。大人不让小孩子贪凉,只等着电扇头转向我时感到一阵凉爽,很快就摆过去了。大家在这儿享用凉风,认真得就像上课一样。片刻、家人关掉电扇。我望着继续转动的风叶子,一会儿正转,一会儿反转,直到快停转的时候才看清楚一片一片的风扇叶子。还有一个洋戏匣子,摇动手柄以后,放上圆盘唱片,就能听。那时听的有"大路歌"。男中音唱的"我们是开路的先锋、嘿"!还有一张是"洋人大笑",男的、女的笑做一团,十分好笑。所以,我心里想王大哥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对家里人都十分尊敬,我们小的都十分尊重他。

广济大药房的前身是"德美药房",开办于民国初期。情况是这样的:先父早年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斗争,在陕西秘图时期主要负责印刷、武器制造、药物购置等任务,因而有缘交往医药行业方面人士。共和告成,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之目的已达,"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效力的即在此事",号召全国人民"和衷共济、丕兴实业"。"同心协心去做建国之事"。实业部通电各省指出:"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这时候陕西同盟会中的革命党人,不少人认为"推翻滿清政权,所志已遂","兵革不可复用,从此雍容樽俎、百度维新"。许多革命党人抱着"功成身退"的宗旨退出军队,有的"归隐田亩",有的"出国留学",有的投身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在陕,井勿幕首请解甲,胡景翼亦弃兵与张义安东渡日本求学以期报国。敢死队著名将领曹印侯立志条举陕西实业,破产贷资办棉花公司,专志经营商业,欲以财权左右世界。(参见资料背景)。另则,袁世凯上台排斥民党、统一政令、缩编军队。陕西经济困难也供养不起众多的军队,需惜民生息。先父此时任军政府掌械官。井勿幕解甲后、根据上海总部的指示在陕发展新会员,致力党务。后迫于形势不得不出走。从此张凤翙主持的军政府成了仰承袁世凯鼻息的工具。先父乃归故里,侍奉母亲,携带二弟重建家园。他赎回爷爷离家出走的田亩,修建避居村外之柴屋,并重操农事,种植果园。安排三弟求学,开设油坊。井勿幕乃嘱,"遇事请示孙、黄与国民党中央取一致行动,协同进行"。陕西革命党人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在泾阳县高家堡时先父娶妻陈景美,陈是礼泉县阡东镇陈家村人,人材秀丽、小足(缠足),有文化。有一张照片,照片中有我婆王氏,陈景美身着旗袍,手里拿着手帕儿,那是民国时的时髦打扮。

护法运动时,陕西靖国军兴,革命党人云集渭北,响应孙中山为代表之行动,为陕西人民开拓革命道路。先父历任总部军械处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筹制军火、与数倍于我兵力之敌抗争。先父思虑,他身处险境,如有不测家眷必陷于困苦之窘态。于是筹款,请他的好朋友王善初在西安开设"德美药房"。药房在盐店街南边的南广济街上,座西向东。王伯欣然应允父亲的嘱讬安排,悉心经营。先父在河南国民二军任职时,我泾阳娘陈氏和堂兄启伟在西安。泾阳娘时在青年路染织学挍上学,启伟兄在幼儿园托管,每个月就在药房支领生活费用。后来,王伯还亲自陪送我大妈王桂珍去开封看望我父亲。在群雄角逐的战乱时期,与家人得聚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多年后王伯曾给家人讲,当时路途中如何艰难遇险情况。在我有记忆的四十年代末,南院门十分繁华。西京中国百货公司在粉巷路北,阿房宫电影院在竹笆巿。父亲是创办人,担任董事、理事。他常常领着我和济生去这几个地方。著名的南院门葫芦头泡馍名驰三秦,仅以"王记粉汤羊血"叙之。王记粉汤羊血在广济大药房之侧即是,价格便宜、经济实惠,店铺不大、食客如云。饭以大老碗盛之,一碟泡菜或生大蒜佐之食,有单走和冒馍的吃法。馍是烙的托托馍,有发面、和死面之分。店内另有名小吃叫做"辣子蒜羊血"。其味麻、辣、咸、香。吃的人头上冒汗,嘴里又是吸又是拌的发出食声。羊血炮制的妙,切的又细又長又匀,配搭上乘的豆腐、粉丝。这个汤一定要是调和汤(不用骨头汤、或肉汤、禁用味精),用大调料包煎熬而成。这个吃食、来往的交通费要比饭钱贵。发汗可驱风寒诸疾、又可清理肠胃、通利大便。食者每隔一响(数日),自然就想起其美味而前来过瘾。先父一贯扶持有一技之长者,王记粉汤羊血得以店堂经营之地利,所用店铺为先父提供,为保留民间特色小吃。印象很深的是,我和启维享用那美食时,王老板那盛情款待的面容和形态记忆犹新。1957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该店遂并入"春发生葫芦头泡馍馆",使这一名小吃登入大雅之堂得保留至今。那时,王师年事已高,在店堂内当招待员,给顾客下饭端饭,肩上搭一条洁白毛巾。1961年时值饥荒,就餐需凭专用卷和粮票。胞弟启维一日持卷就餐,在他排队时遇上王师。两人见面后心照不宣,虽无寒喧,王师却专门为他下饭安顿。关于王记羊血粉汤店在解放前地下党活动的事儿,不详,姑且记之。

在我幼小有记忆的时候,南院门广济大药房己经有卅年的历史,我家和王伯家也有数十年的情谊了。这充分地体现那时人际中的"义"和"利"的道德行为观念。

"德美药房"的字号取其夫妻名各一字。那时父亲和陈景美在三原北极宫居住,他们在靖国军辖区度过了一段较惬意的生活。渭北大兴教育,自由民主气息洋溢,政治开明,各种思想都有发挥的讲台。陈景美在胡景翼创办的"善堂小学"里当学监,教授工艺。父亲从上海购回织袜机、照像机、风琴供学员习用。她很勤奋,为教学生半夜练琴。父亲是科技人材、他屋里摆满了各式钟表,都是给朋友修的。他曾半开玩笑地给人说,要是生活没有办法时,我就开个修表店。在此期间观看学生编演的话剧《新理想国》、《列宁传》。

1931年在北京居闲的父亲回到西安。南院门广济大药房由王仁山经营得井井有条,不用操多大的心。他长期制造、管理军火,对化工很有研究,就同友人窦荫三、南汉宸杜斌丞邵力子寇遐韩望尘等集资,由他主持在西安香米园创办集成三酸厂。南院门广济大药房的经营不仅為西北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促进,而且为親朋好友提供了不少的物力资助,功不可没。难能可贵的是两代人的纯朴高尚的情谊。1948年农历初八日是先父的生日,这一天也是长兄启绩和祥兰办喜事的日子。先父请老朋友、民党传奇人物李仲三主婚,广济大药房创办人王善初、实业家张德枢证婚。

父亲生前给家人交待,广济大药房的帐目就不要细算了。父亲去世以后,王家仍照顾遗孀孤独,保持两家的关係。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广济大药房公私合营、全部资产转入霸桥区筹办霸桥医院,全部人员得以妥善安排。至此,离开办屈指凡四十余年。广济大药房回归于社会,汇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潮流中。……
时光运转,不觉跨过二十世纪,到了解禁卅年的今天。漫步街头,突然看到"陕西广济大药房"的店面赫然出现在面前。工作人员正在布置店铺。我不由自主地左顾右盼,看个仔细。抬头望着标徽啚案,下署广济医药四个字。我正欲取景拍摄时,遭到工作人员的阻拦。经交谈、原来他们误认我在搞商业情报、搞竞争。相对一笑了之。我顺利地拍照了陕西广济大药房的街景。我心中默黙地祝愿:广济大药房不断地发扬广大,医药巿场繁荣昌盛!

附录背景资料:
1
、"一扫数千年贱商之陋习,斯诚希世之创举",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指出"设立商部之本意,要在保护开通,决不与商民争利,必痛除隔阂因循之习,始克尽整齐利导之方"。"纲举目张,以保商为己任"。
2、《实业部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司文》,《临时政府公报》第8号,1912年2月5日。
3、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1914年1月颁布《公司条例》规定:"凡公司均认为法人",有照章招集和运用资本之权,其财产受政府保护,非因依法解散、退股,任何人不得随便侵占、处置;股东有依法投入、撤退、出售、转让、清偿自己股份的权利;各公司均有按照其注册之营业范围自主经营的权利;无论何人,只要有资本,有能力,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办任何企业。(《政府公报》606号。)
4、参阅虞和平:《清末民初经济伦理的资本主义化与经济社团的发展》,该文刊在《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该文从各方面详细地介绍经济社团发展的历史背景。
5、工商立国政策的确立,也就是承认求"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利"与"义"的统一性,并使求"利"行为合法化和制度化,并赋与其救国救民的神圣光环。
6、到了民国时出现了"有志于实业者项背相望",新式工商业资本构成中,民间资本超过国家资本。

相关文章:高又明 《陕西近现代名人录》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
《陕西通史》第七卷(明清卷)(摘录) 多卷本《陕西通史》编纂委员会

扩展阅读:孙中山先生书赠高又明墨迹 《星期天》 陕西日报 增刊 张应超
历史的丰碑永远的纪念-我的父亲高又明 高启维

缅怀先贤暨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http://www.gymjnw.com
主办:  高又明先生资料编纂委员会
策划编辑制作: 高启宏
顾问:张应超 刘殿昌
Email: gaoqihongxian@yahoo.com.cn Tel:13152128580

陕ICP备0901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