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辈遗墨随笔-高山流水、松柏长青
  高启纶
提示:本文叙述高又明、于右任、柏筱余之间的友情故事

翰墨通今古,书法汇人文。当我重温那沧桑沉淀的历史,恭敬地览阅于右任先生书赠先父的墨宝时,那种洋溢出来的性格魅力和思维空间的阔大深深地敲击着我,在那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的鼎革之际,肝胆相照的同志间有一些什么隐曲的故事呢……

书赠先父作品款识:[诗曰]雷雨連霄[风]送凉,小园花木转青芲,神州旧主萧條甚,夕照楼前看夕阳。边款为《雨后题夕照楼》,又名我兄。落款右任,签章阳文一字于。题诗未注年月,楷书,章法补漏一甚字(七绝,加一风字亦通)①。
"神州旧主"乃民国元老,报界耆宿伯循,字诱人,1905年著文用右任,直到终老。要说清楚这幅作品的年代和出处,还要从头说起,这正是:七载办报非等闲,神州旧主渡四难,于大胡子关中汉,呼唤中华遍运转。

一、于公笔墨天下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诗人抒怀感时,才华显露,诗文经友人结集成册。泾阳孟益民有铅石印刷之技,他见到先生诗草,阅首篇杂感。诗曰:柳下爱祖国,仲连恥帝秦。子房抱国难,椎秦气无伦。……寰宇独立史,读之泪盈巾。一边读诗一边连声称,痛快!痛快!!遂《半哭半笑楼诗草》印行出版。(章炳麟书赠先父白描对子内容亦引用鲁仲连、张子房的典故②。)诗名彰显,暗结祸胎,因诗中充有民主思想,被三原县令和陕甘总督升允以"逆竖昌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密奏朝廷,慈禧太后下密旨拿办,先生受到"无论行抵何处,拿获即行正法"的严令通缉。這时李云贵先生暗通消息,正当他在开封赴试之际,收到专差李雨田的告急信,连夜亡命上海,改名刘学裕,躲过一劫。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先生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于君右任寄本社书》。文笔大气磅礴,胆识过人。遂与报界巨子梁启超成莫逆之交。先生此时取名右任者,是因为中原汉族的习俗衣襟向右掩(衽通任),而异族则反向左掩,清兵入关单在剃发、易服两件事上,杀戮不知多少同胞,可知先生之精神和抱负。

1906年4月,先生与叶仲裕、邵力子、叶藻庭、金怀秋诸君发起创办《神州日报》。他东渡日本筹资兼学习经验,经康宝忠引荐,结识久已敬慕的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事成返上海,《神州日报》创刊,于任社长(时1907年4月)。不料1908年3月2日夜里一场大火,使《神州日报》社的全部家当付之一炬。屈指算来,创刊迄今,不足一年。这时候先生苦心经营的喉舌,顿时化为乌有,萧条凄苦之困境可想而知,可谓"神州旧主萧條甚"。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因感而发(时间是1908.3.2-1909.3.26报业停顿期间)。写到这里,本该停顿,应叙出题诗书赠先父又明的原委,不妨将先生办报之事叙之,以续后文《柏筱余挟资赴上海助于君之"无言的感动"》。

《神州日报》夭折之后,几经周折,在1909年3月26日《民呼日报》正式创刊。先生组织大批仁人志士,评时政、申民意、大胆地揭露清廷和地方官吏鱼肉百姓的贪污行径。自然遭到升允和蔡乃煌的拘陷,于公被囚入狱。真乃天降磨难于斯才!92天的《民呼日报》被迫停刊。事后不到一月,经各方呼吁,营救先生出狱。

呼之不成,去掉双眼仍吁之。1909年10月3日,实由先生主持的《民吁日报》,再显锋芒,政治倾向明显,该报十分关注国际动态。由于揭露日本侵华、侵朝的狼子野心,在日方和上海当政的双重逼迫下四十八天即遭到封杀。先生遭追捕,再次暂避日本。1938年于右任作赋【双调o拨不断】"题太炎遗像",曲曰:"自民呼,及民吁,当年共做神州主。垂志请囚戏本初,伤时掷笔哭渔父,到此时先生知否?"于自注说:余办《神州日报》时,自称"神州旧主"。《民吁报》失败时,余至東京,先生(章太炎)曰:"我亦神州旧主,能不助君?"这就是赠先父诗中"神州旧主"的由來。

不久于公返回上海,1910年12月创办《民立报》。这正是,呼之不得呀,吁之;吁之难成,我要站立起来大声的呐喊!大家都起来呼唤吧,为了自由而战!无论是多少年,任革命的路程是多么艰难,太平乐府的盛世即将来到人间(见赠先父之草书中吕醉o高歌)。

著名学者岳少峰说,在辛亥革命的前夜,《民立报》实为同盟会中央总部的代言载体和行动导报……号召力益强,读者益众。刊有国际时事评述,有国内广州起义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他为辛亥革命鼓与呼,实乃民国所由成立的催生剂。

清帝退位,帝制覆灭,共和告成。继而发生袁世凯窃国,北洋军阀操权。孙中山领导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未及二月即告失败。1914年9月4日,《民立报》被迫停刊,于右任受到袁世凯当局的通缉,避难日本。七年办报,功垂青史!

二、先父业绩功千秋

我和弟妹未成年时,父亲离开了我们。在那老年得子相处的日子里,父亲对我们疼爱有加,期望甚重,使我终生难忘。先父的音容如在耳边、犹在眼前,丝毫没有代沟的感觉。对于父亲的了解是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垒积,渐渐加深的……

回想孩提时,每逢过年都要放炮。有快捻子和慢捻子。胆子大的小孩用手指甲卡住捻子,点燃以后抛向天空,顿时在空中爆炸。胆子小的拿一个筒子,把炮放在离手远的一端,伸开胳膊引燃。有的小朋友把火炮放在废弃的容器中,排气处向下,点燃后容器被炸的老高。我姐姐送给我好多炮,其中有摔炮和拉炮。摔炮不用点燃,用力抛在地上就砰的一声响了,常用它对没有防备的小朋友取乐,拉炮我就栓在同学的坐椅上,椅子一经移动,砰的一声。看着同学惊骇中的样子,多有意思啊!有一天,我把摔炮的裹纸撕开,想看个究竟?见到了砂粒和黄色的粉末,呆呆地望着。因为有时候摔炮摔出去以后没响(哑炮),然后有一个小朋友捡回没有响的摔炮,用砖头砸,就会闪火发响。正在沉思不解时,伯(后辈均这样称呼父親)走到我身边,指着我手中的药粉告诉我,这是黄色炸药。慈祥的老人并微笑着给我说,这个东西,咱们自己可以做。我用疑问地眼光仰望着伯……

到了"文革"后期,有缘结识当时尚是青年学子的张应超。我的印象是一双求知的目光,书生气很足,走万里路,在那个时期研究"旧民主主义革命"。一天,他给我送来王陆一主编的《西北革命史征》,内有关先父的事略,用不大的一张纸片儿抄写的。那时候一些历史资料属内部材料,一般人不容易看到,且有非分之嫌。深藏内心的喜慰之情不言而喻。

纸条中载:"高明德,字又明,泾阳人。性沉静,有巧思。因井勿幕入同盟会。并介绍柏筱余、吴希真诸人加入革命团体。以西北军火无源函商沪,总会派技师温自强来陕,从温学制炸弹,又随熊克武至沪,专习制造无烟火药及炸弹等。辛亥西安反正,任军政府掌械官。就地取材,制造地雷炸弹。东西战场均资其力。陕党人制造军火名者,又明实昌之"。我方顿悟,儿时的那一段儿回忆。

检索尘封的史卷,王陆一(1896-1943),辛亥革命以后,愤于袁世凯复辟帝制,举义反袁。于右任三原任靖国军总司令时见其才华横溢,擢为机要秘书。北京政变后奉调孙中山行辕专理文牍。孙中山病逝,在安葬南京前夕征选哀词,应征者数百人,王所作入选定谱。1941年夏,王为监察院晋陕监察使,受于右任之托代理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任两年分神编辑先烈革命史迹,传略等数十万字。于公曾于1944年赋曲【黄钟o人月园】"梦王陆一"。弟启宏每提及之,惊愕之态连称"大手笔"。

历史回顾到1905年前后,张奚若在回忆录中说,陕西辛亥革命中二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在上海的报人于右任,一个是奉中山先生之命在陕搞宣传、组织的井勿幕,一个年少书生张子房式的人物。1905年冬井勿幕在陕西联络有三十多人,系同盟会员和革命的同情者,这就是组织陕西辛亥革命之发端,先父就在其列,是个积极地实干人物。

同盟会人之学说渐输入人之脑筋,稍有人心者莫不具革命思想。正是学说种其因,然需铁血收其果。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此时同志多属文人,即无军队武装又无军火,却又不屑与会党、刀客等反清力量为伍。井勿幕先生见一刻无大进展,乃返日本及东南诸省从事活动,临行分嘱各同志以力之所能,做到极处。受井君之托,高又明主持同盟会秘密联系据点"柏氏花园"的工作,担负印刷宣传品分赴各县,购置制造军火,和医药器械等非常重要的实务。

先父利用柏家商务的方便,赴四川、武汉、南京、上海、太原接触了解军火制造情况。计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械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有资料称,先父到上海后历经周折,戏剧性地和会党以及同盟会人联络,终于与一鞋匠,通过暗语(即言子)取得联系,见到洪帮要人徐郞西和青帮主陈其美。他们都是同盟会员,奉孙中山的指示,在会党中开展革命活动。得到他们的帮助,自然如鱼得水,顺利地潜入军工要地进行考察和学习。会党的活动能力很大,帮助收集购买所需的书籍资料以及枪械零件材料等。一次上有轨电车不慎将手抢从怀中跌落,所幸包裹的枪械未被周围人发现。

熊克武在1907年任四川同盟会主盟人,他在四川多次筹划武装起义均遭失败。1908年他赴陕视察形势后认为,陕西起义的重要问题是清廷防范甚严,保皇势力嚣张,军火无源。高又明即随熊克武赴沪,潜心研究无烟火药与制造炸弹之术。

辛亥革命前的黑色火药产量能够自给自足,需要继续研制硝化棉无烟火药,那时国内兵工厂该技术已达到世界无烟火药的制造水平。所以学习有关制造的方法成果,供应军火的配备(热兵器)势出必行。这就需要就地取材,触类旁通,以母生子造成机器。以此机器生产,车、刮、鋜、挖,生产子弹。一种枪技需要配制相应的种种子弹。虽有利器,偶有岐差,俨同无有。马荫荣对我说,你伯潜心研制军火每有巧思,他训练的军工技师,夜晚行军时,能在马背上组装枪械,子弹、炸弹,地雷。随时补充,从无匮乏。沒有亲临其境的人,不能体会彼时的艰难啊!这是后事。

一代文豪,世人皆知。不能忽视的是,于右任先生时任长江大都督,负责上海一带同盟会事务。先生常以西北军火无援为虑,他说:陕西革命的首要之务是军火急待解决!时时与中山先生,陈其美、宋教人、谭人凤、徐郞西,密议布署。尤对高又明鼓励有加。陕西民军在辛亥反正东西战事中,以及在二次反对北洋军阀政权的靖国军时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军火问题,先生之功不可泯灭。正是这种工作关係,他们之间相处尤为密切。

三、国难当头抒情怀

1908年的一天,先父在沪会晤于公。这正是,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乡党见乡党,两眼泪汪汪(陕西乡土话)。先父见于公案头置放《石头记》,遂说,在风流才子眼里看的是闺中韵事,在吾党人看来是腐朽政治,是反清!于公说,此是名著,谁解其中意,在吾辈看来确是这样!问起先父,乃云:我因幼小失父,家中贫苦,常与丧父母者交。"慕亲会"祭明太祖知国耻。逐渐了解二曲,傅青主,顾炎武诸先贤的志愿。对关学气节不尚空谈之风尤为叹仰,读私家记载之血史、痛史、秘史知国情,入会后阅先生大作知国内外之时局潮流及我民族之命运矣!

中国专制朝代秘密结社是要杀头的,结社史的影响极为深远,直到他的力量积蓄到一定时候,一鸣惊人,才为世人所知。天地会即是也(又名洪门)。他们又谈到了文字狱,于公说,以文字语言治罪,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推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令人发指。其实文字狱正是统治者心虚的表现,他们知道自己的许多的弱点是不能说出来的,堵民之口甚于防川,民间的正义力量岂能用几片屠刀砍断!
"我同盟会人田桐搜集明末遗老抗清记述著《亡国惨记》,确实"字字悲哀,字字泪血""知耻而后勇!"(编者注:1909年下半年田桐隐姓埋名,潜入北京,密与井勿幕,景定成联络北方志士,伺机起事)。"升允加害宋伯鲁和先生,深得朝廷喜爱,这个蒙古人狡黠、顽固、凶残,现已正式任命陕甘总督,就职兰州"。"革命与保皇誓不两立,有何俱哉!"

先父愤然曰,他日升允允对峙之时,我必以亲制之炸弹击之!于公勉曰:"军火之任,至关事之成败,非同小可!遇事可联系其美、郞西助之。事关机密,沉静,勿泄为要!""敬诺"。又说:"神州报,我世人阅之誉为炸弹,犹如春雷,犹如军中号角,今遭此劫,实实地让人有莫可名状之苦涩感"。于先生沉默良久,随后挥笔书赠这幅墨宝以誌,勿忘彼时的境遇。这幅墨宝经文革之浩劫,仍能完璧归还,亦是一段故事的佐证。

四、感动皆在不言中

柏纪会在《回忆辛亥革命先烈柏筱余先生》一文中说,"先父(柏惠民)尤器重少时的书僮高又明之为人。又明参加同盟会较早,对国际形势和革命进展情况极为熟悉(从于公处所获甚多),时相告知,因此他们晨夕水乳,相得益彰"。

1908年高又明在陈其美、徐朗西诸君的安排帮助下,分批秘密运回照像器材,印刷设备其枪械零件和机械设备至陕,在通润沟设厂秘造军火。为陕西起义做准备。这时候柏筱余先生广事招纳外省潜踪入陕的革命党人,在柏氏花园,共谋大业。关于柏筱余闻知于公上海遇难,有所作为,壮之,助民立报八千金之举。时年二十一岁(1908-1909)。正是"神州旧主萧条甚"之时。是时,筱余与又明相聚,倾心叙谈。高又明将于先生遭清廷拿捕逃至上海,以及在上海有大作为的请况告知筱余。柏筱余乃是性情豪爽,质直好义的性格,每在关健时刻扶持同志始终如一。令人感动的是柏筱余一直绝口前事。赠银之事在《西北革命史征稿·先烈传》,以及高又明《柏筱余先生纪念碑》正文中均未提及,直到1948年先父所撰碑文再发表时,文后补充附录此事,保存了彼时的原貌,尤为感人。附文于碑文之后的经过:1940年柏筱余先生病逝,五年后,根据先父所撰柏筱余事迹,中央明令褒扬,安葬于新茔。次年高又明撰文并书《泾阳柏筱余先生纪念碑》,1946年立石。到了1947年12月20日先父收到于先生信件。往事重提,均得解密。信中说到"筱余兄之长处,至今犹念念不已也。……"隨信收到《泾原故旧记》,为于先生1944年所著。首篇记述柏筱余挥金助先生办报之举(见本书中原文)。于先生自述,卧病成都西郊寓庐勉强写此,文成而病已,多年来之郁积亦霍然。文中故人仿佛如在左右,或诗洒歌呼场也。先父记录保存彼时的来龙去脉,附文于后,耐人寻味。至此,这一段故事,未被尘掩。

后 记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先烈柏筱余(惠民)先生,中央陕西省委统战部经报请陕西省委批准,于1983年10月给柏惠民先生修复了墓碑,以表示党和政府对革命先烈的怀念。(泾史办发(1985)6号文件)

2005年柏氏后人来访,往事如雷,与时俱进,爱我中华。柏家彼时的衰落尤为我辈关心,询问家况,稍得宽慰。我和启维介绍柏仲影加入民革,期望她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怀着崇敬的心情,携全家后代并启宏夫妻随仲英夫妇首次拜谒先生陵墓及柏氏花园遗址。这是先父少年生活以及投身革命的地方。以昔同盟会祭如在之礼仪,缅怀诸先辈。同年葆英返陕,随偕著名辛亥革命研究学者张应超拜谒"于先生纪念馆","靖国军司令部旧址","柏氏花园遗址","柏惠民陵墓"这一年恰恰是中国同盟会成立一百周年。启维篆刻纪念章两枚。启字辈均写了文章,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民主思想。

那寻觅不得的故物,于公所书的《隐忧亭榜额并序其后》,先父所撰文并书的《柏筱余先生纪念碑》,随着人间的沧桑已不复存在。然中华民族近代遭受的太沉重的苦难,以及现今中华民族的崛起,是多么令人倍加高兴和振奋的啊!

 

①原文无"风"字,句读为:雷雨連霄,送凉小园,花木转青芲。神州旧主,萧條甚夕照,楼前看夕阳。意境亦佳。
②张子房(良):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公子。韩灭亡后,子房为韩雪耻。他变卖家财,得大力士。谋杀秦始皇。未果。他是付诸行动反秦始皇的第一人。鲁仲连:战国时纵横家,赵都邯郸被围,赵魏两国大臣打算臣附于秦国。经鲁仲连说以大义,而改变想法。章太炎先生引用这两个人物典故书赠高又明,寓意高先生为促成反清力量的大联合;以及首倡研制军火卓有成效的历史贡献。

相关文章:

如是我见我知录------ 高又明
读手稿《如是我见我知录》札记------高启纶
柏筱余先生纪念碑 ------ 高又明撰并书

扩展阅读:

珍贵的墨迹-孙中山、章太炎、于右任、胡景翼书赠高又明------ 张应超(91)
民国时期西安古玩市场研究(摘录)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 罗宏才(92)
章太炎先生和他的"空心字" ------张应超)
章太炎书赠高又明对联赏析 ------宗鸣安
高又明与于右任 ------高启绩
读文释印 ------刘念尚

缅怀先贤暨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http://www.gymjnw.com
主办:  高又明先生资料编纂委员会
策划编辑制作: 高启宏
顾问:张应超 刘殿昌
Email: gaoqihongxian@yahoo.com.cn Tel:13152128580

陕ICP备0901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