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筱馀先生纪念碑(1)
同邑高又明(2)撰并书
 
溯自张横渠(3)以躬行实践之学(4),倡而关中,士习於朴(5),其特立独行(6),足以矫浮夸而振末俗者(7),代不乏人。柏君筱馀,余总角交(8)也。於辛亥鼎革(9)之际,赞襄(10)革命,热诚澎湃,屡输巨资,古人所谓毁家纾难者,何多让焉(11)。君讳惠民,字筱馀,一字效愚,世居泾阳县西之柏家村,以商业起家。父讳森,字子馀,清岁贡生,中书科中书(12),妣(13):氏姚、氏薛、氏魏。子馀公不惜优礼重币为君延聘名宿,授以身心性命之学。君读书务观大略(14),与姚文山(15)先生相友善,过从甚密,究心时事,已不局於占毕(16)矣。嗣肄业於三原工业学校,以经世为务,捐资兴学於本县石桥镇设惠民小学校,於本村设效馀女子小学校并供学生以书籍、制服。君慷慨好义,志士乐与之游,遂於巳酉岁(宣统元年)加入同盟会,其时在陕同志不满百人,且皆文弱书生耳。君患坐而言不能起而行也,先为统一组织广事宣传,商之余(17),乃立"勤公社"於三原,推纪时若(18)、张立卿、王治平等主持之。由沪购运书报,分发各县,联络各地学校师生互通声气。书籍中如《黑奴吁天录》(19)、《铁券》之类,以各地争购不敷分配,君为之出资復印,以广流传。庚戌春(宣统二年)井勿幕(20)先生衔先总理命从外返陕,寓君花园中之"水榭亭"(21)者二十馀日,集合同志,订章程,拟计划,通讯方法暨术语之研讨,歌谣之编制与散佈,均於此中商定之。故陕西革命之事业实於此胚胎焉(22)。会毕,由君提议合撮一影,勿幕指亭顾君曰:"他日国是克定而吾人尚在者,復置酒高会於此,斯不朽之盛事媲美'兰亭'(23)矣"。从此渭北会务推宋向辰(24)、井勿幕、邹子良(25)与君四人为总揆,督导各县分会之成立,与西安同志郭希仁(26)、张翊初(27)、李桐轩(28)等取得联络,齐一步骤,不半载间,三原"勤公社"得张警吾、谢墉(29)等诸人为之佐;富平则有焦子静(30);蒲城则有王敢陈、寇胜浮;醴泉则有罗少鸿、晁式之;乾州则有吴希真;户县则有崔宝航;兴平则有张復堂、史可轩;武功则有张仲良;泾阳则有王菩僧、周伯敏、高季维(31)、李春堂;耀县则有成柏仁于鹤九、胡定伯;白水则有曹俊夫,纷纷成立分会扩张势力,会员逾千矣。然武装仍付阙如(32),復经开会,议决由西安同志运动新军,渭北同志联络刀客(刀客者,仗义行侠之流,有武装组织以抗拒满清官府者也)。李仲三(33)欲资其勇力,为我效命,赍书往说俾来加盟。当时会务发展,固由各同志之活动,而经济则资君之力为多。又以军火无着,君立持现金五千元,罗少鸿(34)捐麦二百石,於陕北马栏山开矿冶铁,铸造手榴弹,并广事招纳,凡外省潜踪入陕之党人,咸匿踪於此。是年夏,又持金五千,推由张奚若(35)赴沪购买制造子弹之器材,以沿途搜查,无法运回,乃改买黄色炸药及宣传书籍多箱运陕,散佈於关中、陕北及山西、甘肃各地,亦广播革命之种子。其时总会将於广州举义,特派刘一峰(熊克武化名)(36)来陕视察并策励响应,风声所播,清吏亦渐有觉察,君一面协办会务,一面以兴学育材为掩护工作,与清吏相委蛇(37)。除本县设学两所外,又於三原独资创办英算专修科(38),泾阳蔡县令(39)赠以"文明先导",陕西曹巡抚(40)赠以"信古好礼"匾额。復被选为陕西谘议局议员(41)。该局举行开幕典礼之前一日,西安府吏传谕,谓届列宪莅会时,议员须站班以侍,君倡言曰:"吾侪代表民意,非其僚属,何站班为?"附议者多人,以此忤当道(42),遂辞归,究心社会事业,捐万金为泾阳教育基金。曹巡抚以君捐资兴学,专折奏保,赏戴蓝顶花翎(43),钦加道员衔(44),特旨双月指省选用(45)。亲友中有以此贺君者,君笑颔之。而已临泾渡口,为通甘大道,坡度峻急,遇霖则泥泞载道辄有覆车之厄,人畜多殒,行旅苦之。君慷慨捐巨资,兴工三月,化为坦途矣。会陕甘总督升允(46)出巡,莅三原,提学使朱宴之、胡平甫与焉,胡於君为姻娅,席次升允语涉君,谓为少年英俊,而惜其所与往来者多非缙绅,并诱以仕进,劝其改行,嘱为传语。盖升已微有所闻而见疑,从事侦察(47)矣。顾君气不少馁,更趋积极。乃会务虽日见发展,而意见则不无分歧,遂於大雁塔集合"勤公社"与西安负责者及刀客之流,开一密秘大会,拟定於三原腊八会期,乘西安清各官宪出城之日举事,时会中分急进与缓进两派,此议尼而未行(48)。君一日在其花园与同志集议毕,感愤赋诗曰"仗剑独立感概多,吾侪壮志共消磨。赴汤蹈火男儿事,不取自由奈时何?"时某君和原韵以慰之曰:"人定胜天在琢磨,通盘筹划妙机多。鲁阳挽日寻常事,莫向夕晖唤奈何"。此后,日惟驰马观剧,迥异往昔。旋大病焉,适郭希仁、刘允臣、王敬如从西安来访,家人因君病笃,未敢以告。迨病愈始知,深以为憾。遂萌远游之志,欲以窥察各省之情势。辛亥岁正月(49),各商号经理以清账目贺春节集其家,君告以将有远行,经理中公推年高者三人进谏,以历年用款太多,千金立尽,徒滋物议,对家中正当开支反靳而不予,一日远出,负责无人,前途固不堪设想也。君以赞助革命事属密秘,未便发表,仅示以为公众谋福利,本身并未浪费而已。遂於二月初偕王悟尘、王麟编及束装东行,抵洛阳,订造马刀、长矛各千,来復铳(50)百,以提倡武术名义分批运陕,存寄三原、耀县各地。民元起义时,集药王山(51)之民军所持武器多仰此。沿途观风访古,於四月初抵汉口,时长江风云日急,自九江以至湖南各处党务归谭人凤(52)负责,闻君至汉,特派旦宅旸(53)、吴礼仓洽商机要。盖清镇标统领张勋之卫士营营长任庭耀,陕人也,俾君以乡谊联络之,以故留汉月馀始赴沪。时宋教仁、于右任、陈英士(54)、谭人凤诸先生主持总会於沪上,君为宋、谭所契重。赞襄党务之外,深虑陕西军火运入不便,乃嘱余留沪,攻制造炸弹、炸药之学。迨民元升允率甘军入陕,陕西军火不继,所持以御敌者,即开厂自制之炸弹,拒甘军於乾县、咸阳间,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谓非君未雨绸缪之功欤?復於五月着王悟尘负机密返陕,兼嘱王君自其家携五千金以赈泾河沿岸之被水灾者。是年夏,暴雨浸淫,安徽沿江数十县尽成泽国,难民络绎於途,君復捐三千金,派人分途救济之。会广州之役七十二烈士殉国,党人流亡上海者,由民立报馆(55)暨霞飞路总分会负安置招待之责,虽革命军屡仆,而民气激昂,尤以青年学子多纷纷退学,各回本省以推进革命工作。君按日於克復学报社中招待陕、甘、川返籍学生,酌助资斧俾利遄归。復联合青、宁、陕、甘、豫五省在沪同人,组织同乡会以为声援。又与赵菊樵、励树雄、徐朗西(56)组织平民共济会,提倡工人储蓄。以君之尽力党务,热心社会事业也,先总理手书"博爱"二字以授之,慰勉有加。是岁八月,武昌起义,南京、安徽战事紧急,君以巨款助军饷。陕西则自九月初一日光復(57),后战事尤烈,因清吏升允以甘军攻於西,袁世凯派豫军攻於东,礼泉失守、潼关危急,弹械缺乏,电沪告急,乃由于右任介绍,以君之家产为质,向外商某行购步枪万枝,大炮四尊并子弹运抵陕西,民军以振,陕难以纾。此款后虽由军政府支付,然在革命势力风雨飘摇之际,肯以家产作质,以求国事之砥定,实属难能。迨清帝逊位共和告成,家中函电屡催君,乃摒挡一切,於癸丑(民二)十一月整装归陕。抵家后,讵陕、甘商号均已倒闭,汉口存货又兆焚,如惟沪上之负债垒垒,亟待清偿耳。而君仍处之晏然,以为四川商业尚存,生活无虑也。犹復热心教育,倡办公益,不稍懈。随"勤公社"同人商善后,佥以军事急待结束,首由北路安抚使井勿幕、敢死军统领曹印侯倡为卖刀买犊,解甲归农。忽晴天霹雳,宋案(58)发生矣,君闻耗痛哭忧愤成疾,语言错乱,遂足不出户,乃挽于右任先生书"隐忧亭"三字并序其后,以易"水榭亭"之额,盖纪念宋教仁先生也。未几而四川之商业二十馀处,水田、房屋、竹林、山场,均子馀公所手创,或被侵蚀,或被霸占,竟化乌有。而君遂以质产鬻物度生活,旋遭荒年,周转不灵,因欠三原某钱庄三万馀金,无力归还,逮君於狱(59),铁索琅铛。后经调解以物偿债,时民国十五年也。夫以养尊处优之人,久羁缧绁,出狱后遂身患痿庳,寄寓西安,处境箫条。亲友睹状有不胜今昔之感,为之欷歔者,君反慰之曰"尔不闻四野哀鸿乎?吾犹在天堂中也(60)"。因歌曰"天地为庐舍,精神寄太虚。形迹虽萧条,吾乐一如昔"。一日,邓宝珊偕老友数人往访,犹侃侃而谈,时以国事见询,语不及私。自抗战军兴,每闻捷音,则欢欣若狂;及闻某地失守,振臂大呼或拍案击床,目赌敌机横空,尤为愤激,因之病日增剧,回乡静养。竟於二十九年二月十三日逝世。君距生於光绪十四年四月二日,享寿五十三岁,以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十六日葬柏家村南,新茔辛山乙向。葬期择定,国民政府中央曾明令褒扬君德。配胡氏,子纪宪,女纪华均夭,次子纪会随侍在侧。呜呼!余与君少小相依讬(61),介之加盟(62),其见义勇为,慷慨激昂,所贡献於党国奠基之初者,诚非浅鲜,竟以荡尽家资负债莫偿,陷於囹圄之中,而君处之泰然不闻怨。尤其时同人多流亡在外,爱莫能助,良用疚心。今者"水榭亭"之高朋大半凋谢(63),而主人之墓木已拱矣(64)。回忆前尘,烟云过眼,援笔记之,使后世获悉革命事业中,曾有此无名英雄作奠基石也!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月吉日立石

附录: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收到于右任先生书一小册,内首章载述柏君筱馀生前事迹,又与余信一封,并叙其事。兹附录於后,信云:"又明老弟同志…… 寄上《泾原故旧记》一本,有误处希指正为荷。小馀兄之长处,至今犹念念不已也。……专肃即颂时祺。右任印十二月三十日"

其书《泾原故旧记》序文及柏君之记述录如后:

余原籍泾阳,生於三原,始就傅(65)泾阳北乡,十一岁復入三原读书,十八岁后往来泾原三大书院间(味经、祟实、宏道),自髫年(66)迄壮岁。一时志同道合之学友,以学问事功相砥砺者多有所表见於世(67),其忧郁而死墓有宿草者亦不胜其悲,天定胜人欤,吾知之矣,环境之造成也,以渐而群生感受也(68),至酷百馀年来(69)吾国材智之士,力不能竟其业,学不能得其地,才不能致其用,穷苦困阨,中道而仆者(70),乃社会之普遍现象,而北方尤甚。余之得友其人及身闻见其行事者特千万分之一耳,昔在北京吊茹怀西诗:"九原莫道人情薄,老友吞声送纸钱"。今之濡毫(71)作记,亦吞声纸钱之意也。

民国三十三年七月一日于右任记於成都西门外高埂子寓庐

柏惠民,字筱馀,泾阳西北乡人。自丱角即豪放不羁,家素裕。闻余违难海上有所作为壮之,遂挟资往游,时方二十一岁,自云欲遍交天下豪杰,见余助《民立报》八千金,晤陈英士赠以万金曰:"此余远游之志也!"民国成立,公绝口前事,其扶持同志之心则始终如一。民国十五年以商业上之牵连被拘入狱,及释已痴迷不省人事,长卧兴平县某宅中,十六年余往视之,连呼其字,公似闻声而习翻身瞪视,復睡去。展转炕上十馀年,忽於睡中长逝,时二十九年某月某日也,国民政府有令褒扬。

上文高又明附录三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注释:
(1)此碑文是高又明先生民国三十五(1946)年为安葬和纪念柏筱馀先生所撰,并书写,刻碑立于柏筱馀先生陵墓。陵墓位于泾阳县桥底镇大簸箕柏家村,经历史变迁,碑文和墓园以及"柏氏花园"均已被毁。经柏筱馀子柏纪会多年奔波,1983年陕西省政协、统战部"根据从简,节约精神,"修复了柏筱馀先生陵墓,此碑未重立。(文中陵墓照片摄于2005年)。该碑文被收入《西北革命史征稿》(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守中、于右任等 主编王陆一等)(下卷第164页)等史籍。
(2)同邑:同乡。
(3)张横渠即张载(1020一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风翔(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曾任崇文书院教员,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提出"太虚邵气"的学说,他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对明清之际王夫之有很大影响,并为其所继承和发展。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
(4)(5)(6)(7)指北宋张载"关中学派"的学风、学问,意指要亲自去做、亲自去实践的学风。在关中一带被提倡以后,志士文人都学习这种文质朴素的学凤。他们用独立特行的学风,矫正那种夸夸其谈、轻浮不实习俗的人。
(8)总角交:幼年好友。
(9)鼎革:指改朝换代。
(10)赞襄:赞扬;赞助。
(11)让焉:推。
(12)中书科中书:官名。中书科是机构,中书是-种职务。
(13)妣:母亲,这里指柏筱馀的母亲。
(14)大略:指看书时很注意前朝人安邦治国的韬略。
(15)姚文山:泾阳人,柏筱馀先生的少年同学和好友。医家。
(16)占毕:指看书、读书。
(17)商之余:和我计议。
(18)纪时若:又名纪雨时,富平人,经商于三原。加入同盟会后,主持过"勤公社"。后来曾被选为南京国民会议代表。井勿幕东渡黄河时,代理渭北安抚使。1949年后解兵归商,居沪数十年。病故时五十八岁。
(19)《黑奴吁天录》:中国早期话剧剧本。曾孝谷根据美国作家斯陀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1907年)。写黑人奴隶与白人奴隶主斗争的故事。
(20)井勿幕;陕西蒲城人,1903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参加同盟会成立大会并加入。此后被孙中山派回陕西建立支部,任支部长。1911年10月西安光复、任陕西北路安抚招讨使,处理渭北军务。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陕西副支部长。1918年11月被郭坚部下李栋材杀害。
(21)水榭亭:同盟会人在渭北的秘密活动场所"柏氏花园"内的亭名。同盟会人常在此活动。
(22)此即陕西辛亥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柏氏花园会议",亦称"水榭亭会议"。
(23)兰亭: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修禊会上饮洒作诗,并由王羲之作序。井勿幕借用"兰亭"二字,意喻"水榭亭"会议以后将会产生"兰亭"聚会那样的社会影响。
(24)宋相辰:陕西耀县人,渭北同盟会负责人之一。曾在秦陇复汉军中担任外交部长。
(25)邹子良:名炎,甘肃宁州(今宁县)人,寄居三原,曾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归陕后与南雪亭(秦陇复汉军交通部长)等人,于西安创办女子小学,因不满袁世凯政权被逮捕后杀害。
(26)郭希仁:原名忠清,宇时斋,后改名希仁,临渔县人,光绪三十三(1907)年赴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回国后主张改革,民前二年(1909)由景梅九及陈会亭介绍加入同盟会,当时被推选为咨议局副局长。后在秦陇复汉军政府担任过秘书,高等顾问等职。
(27)张翊初,(1882-1940)名赞元,字翊初。甘肃灵县人,居住长安。其父历任陕西、山西、湖南等省巡抚,《清史循吏传》载颇有政绩。张翊初清末留学日本法政学校,并加入同盟会,为《夏声》杂志撰写文章。民元前在陕西参与秘密反清活动,与郭希仁起草祭黄帝陵文。曾任靖国军总司令部秘书。1931年任陕西省政府委员。1940年因病逝于西安,子贻谋。
(28)李桐轩:蒲城人,是李宜之(仪趾)的父亲。文学家,陕西从事戏剧改良的易俗社初期所用的剧本,多出于桐轩先生之手,赞成革命,和井勿幕同乡。
(29)谢镛:广东人,曾任三原宏道学堂的教员。
(30)焦子静:名冰,以字行,富平人。父为清朝按察司驿传房负责人。辛亥革命新军起义,任河北民团使兼游击司令。"九一八"后返陕寓居西安,"双十二"事变后返回富平故里。民国三十四年七月逝世,享年六十七岁。
(31)高季维(1886-1919):讳铭新,字季维,泾阳王桥镇人。经王麟编、旦宅旸二君介绍入同盟会。民国八年四月间牺牲,年仅33岁。详见高又明先生为高季维所写的《高季维传略》。
(32)阙:同缺,欠缺。指缺乏武装。
(33)李仲山:潼关人,清邑庠生。加入同盟会,绰号"李逵",联络刀客,甚有成绩。西安起义,任东路安抚招讨使。靖国军时,常任渭北水利局长。后参于首都革命。
(34)罗少鸿:陕西礼泉人,在渭北同盟会负责联络各地学生工作,曾捐麦二百石,在马栏山开矿炼铁,制造军火兵械。
(35)张奚若:陕西朝邑人,原名匀,又名志民,字熙若,后名奚若。同盟会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议员,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政协常委等职。1973年7月l8日在北京逝世。
(36)刘一峰:熊克武化名,四川井研人,字锦帆。1911年曾参加广东黄花岗之役。辛亥革命后任蜀军政府第五师师长。川东讨袁总司令。1949年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一九七○年九月二日逝世于北京。
(37)虚与委蛇:假意敷衍应酬。
(38)英算专修科:在三原东关开设的英语、数学专门学堂,由同盟会员王霆宜主持。
(39)据《泾阳县志》第十一卷记载,即光绪年间第五任县令蔡元儒。
(40)曹巡抚:即曹鸿勋,字仲铭,山东潍县人。1905年任湖南布政使,后擢陕西巡抚。
(41)指1910年,清政府下令各省成立咨议局之事,咨议员的资格是资产足五千金者,均可入选;柏筱馀当时被录为咨议员。
(42)以此忤当道:以不顺从当政者为名定罪。
(43)兰顶花翎:清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
(44)道员衔:官名,历代说法不一,清末各省设置巡警,劝业二道。
(45)特[待]旨双月:等待封命两个月。
(46)升允:字吉甫,举人出身。1902年任陕西巡抚,1909年因反对立宪,被革职。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重被起用,任陕西巡抚,总理陕西军事。凶残的率军从西路进攻陕西起义军。
(47)从事侦察:指升允已觉察渭北成立同盟会,于是专程来三原调查比事。
(48)此议尼而未行:尼行,停止或阻止前进。指三原"腊八会"之际起义的计划未得实行。
(49)即1911年农历正月。
(50)来复铳:即来复枪。
(51)药王山:即耀县药王山,山上有药王洞,是唐代孙思邈隐居、著书的地方。
(52)谭人凤(1860一1920):近代民主革命者,号石屏,湖南新化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七月和宋教仁在上海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后,担任武昌军事指挥。1913年湖南策动讨伐袁世凯,失败后流亡日本,1916年回国寄居上海。
(53)旦(淡)宅旸:四川人,是谭人凤派往柏筱馀处运动策反张勋卫队营长任廷耀的代表。
(54)陈英士即陈其美,字英士。浙江吴兴人。1906年到日本留学,后加人同盟会。1909年到上海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并协助宋教仁、于右任办《民立报》宣传革命。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总务部长。1916年5月被张宗昌部下杀害于上海。
(55)民立报馆:即于右任于1909年10月在上海主持创办的报馆。
(56)徐朗西:字应庚,三原县人,光绪三十二年秋,在日本明明社加入同盟会。
(57)九月初一日光复:武昌起义消息传到陕西后,同盟会陕西分会领导的革命活动更加积极起来,九月一日在林家坟召开新军暴动会议,会议由钱鼎、张风翙、张鈁主持发布起义事项十条。初二早七时,革命军炮轰满城大菜市门,进入城内,初三晨革命军占领西安城。
(58)宋案: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8月宋教仁等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宋教仁被选为理事长。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宋教仁企图成立政党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深为袁世凯忌根。国会召开前夕,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从上海搭车北上时,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沪宁车站。
(59)逮君于狱:用法律以外的手段把柏筱馀逮捕入狱。
(60)"尔不闻四野哀鸿乎,吾犹在天堂中也":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柏筱馀自己觉得虽受铁窗之苦,身肢瘫痪,但比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灾民来,还是象在天堂。
(61)依託:依托。
(62)介之加盟:接上句,蒙前省句。余介之加盟的省略句。
(63)大半凋谢:指当年参加"水榭亭"会议的人大半谢世。
(64)墓木已拱;坟中的树木已经有合围之大。
(65)傅:教育,就傅:受教育。
(66)髫tiao:古时小孩头上扎的短发。髫年,即幼年。
(67)志同道合的学友们,以学问、事业、功绩相互砥砺的,很多人对社会有所表现。
(68)以渐而群生感受也:意为逐渐地群众也感受到了。
(69)酷:极。
(70)竟:完成。"中道而扑者"中途而废的人。
(71)濡:滋润。毫:毛笔。

 

相关文章:

《高又明与柏筱余、高季维及其后代》 ------高启宏
《水榭亭会议始末》------高启纶
《同盟会陕西分会早期重大活动及年代 》------高启绩整理

扩展阅读:

《如是我见我知录》------高又明
《西北革命史征稿》------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

缅怀先贤暨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http://www.gymjnw.com
主办:  高又明先生资料编纂委员会
策划编辑制作: 高启宏
顾问:张应超 刘殿昌
Email: gaoqihongxian@yahoo.com.cn
 Tel:1315212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