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传奇---高又明

他是陕西辛亥革命先贤,陕西早期同盟会核心人物,近现代名人。
他是陕西本土上第一批最早加入同盟会的会员,他和井勿幕等筹划召开了同盟会陕西分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他介绍会党首领吴虚白与井勿幕结识促进了同盟会和会党的大联合。
他和井勿幕等筹划了“密祭黄陵”反清活动,召集了陕西同盟会里程碑式的“柏氏花园”会议。他是渭北秘密据点“柏氏花园”负责人。
他早年革命,投身从戎,声名赫赫。西安辛亥起义的武器炸弹,就是他造的。他多次秘密潜入上海,学习制造炸药火炮,孙中山对他委以制造军火的重任,亲书“博爱”条幅相赠。
西安辛亥起义,他任军政府军械官,东西战场均资其力,制造的“麻辫子”炸弹威镇战场。他在国民二军时任兵工局、火药局、铸造局三局局长,统筹军火军需。
他被誉为西北军火第一人
中年的他定居西安,投身商界,发展民族工、商、文化事业,实业救国,成绩蜚然。西安人熟知的阿房宫电影院、西京国货公司、西北饭店,集成三酸厂都是他参与创办的。
他被誉为西北工商文化界范蠡式的人物 。
他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精于鉴赏的收藏家,任“長安青門齋”顾问13年。他收藏的珍贵文物字画16件被陕西省博物馆收藏。
老年的他著述立说,写的回忆录《如是我见我知录》等以及收集保留的辛亥文物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他与众多先贤及其后人的情谊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很难用某一个词汇来概括他丰富卓绝的人生经历。他就是一生传奇的高又明。


1 
高又明先生

西北军火第一人


1944年出版的《西北革命史征》人物纪传中写到:
高明德,字又明,泾阳人。性沉静,有巧思。因井勿幕入同盟会,并介绍柏筱余、吴希真诸人加入革命团体。以西北军火无来源,函商沪总会派技士温自强来陕,从温学制炸弹,又随熊克武至沪,专习制造无烟火药及炸药等。辛亥西安反正,任军政府军械官,就地取材,制造地雷炸弹,东西战场,均资其力。陕党人以制造军火名者,又明实首倡之。


12 
1944年出版的《西北革命史征》


辛亥革命研究专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张应超先生在2009年出版的《高又明先生纪念集》序言中写到:
1905年冬,在日本留学时由孙中山委任的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井勿幕回到家乡陕西,创建同盟会组织,领导反清革命。当时的陕西在清王朝的残暴统治之下,风气闭塞,交通阻梗。革命党人言械则接济为艰,筹饷更呼吁无门,真可谓困难重重。但是,井勿幕不畏艰险,知难而进,足迹遍涉西安及渭北多县,点燃反清革命火种,发展同盟会员。当时年仅19岁的高又明,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信仰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革命理论,成为井勿幕亲自介绍的首批同盟会会员,是策动、组织陕西辛亥革命的重要骨干人物之一。
辛亥革命时期,又明先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应是为革命党人制造军火。西安起义成功,先生任军政府军械官。六十年前出版的《西北革命史征•人物纪传》中评价先生对辛亥革命的贡献时中肯地写道:“陕党人以制造军火名者,又明实首倡之”。孙中山先生为又明先生题写“博爱”大字以示嘉勉,章太炎、于右任、胡景翼等著名辛亥革命志士均有墨宝相赠,足以证明先生在辛亥革命史上的功绩。
古人有言: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三不朽。又明先生的事迹,本书中有详实的记述。综观先生的一生,堪称做到了三不朽,仅举数例:先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北京政变,东奔西走,反抗清王朝和北洋军阀;中年与友人集资创办工厂、百货公司、影院,力图发展民族工、商、文化事业;抗日战争时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帮助参加抗日救亡的中共党员,捐资支持创办进步刊物,资助靖国军烈士之子完成学业,为社会培养人才;晚年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多难之秋,仍以国事为重,约陕西的老同盟会员反对内战、争取民主;先生爱好收藏,一些流失在民间的珍贵文物,因先生得以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生遗孀张彩珍女士先后两次向国家捐献明朝龙泉高足碗、傅山草书立轴等珍贵文物多件。这些活动,多方面体现了又明先生为救国救民,不畏艰险,舍小我而利天下的高尚情操,可谓立德、立功。先生撰写了《如是我见我知录》、《柏筱余先生纪念碑》等著述,为世人了解和研究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及会党的反清活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亲身经历史料,可谓立言。又明先生在其著作中,总是不忘别人的功劳,对自己的业绩,常是一笔带过,尤为难能可贵。人生在世,能做到一个不朽尚且不易,先生三者兼备,怎能不令人敬仰!


23 
辛亥革命研究专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张应超先生

一、早期活动
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
制作炸弹武器准备起义

高又明,名明德,字又明,晚年号师佛子。生于陕西泾阳县王桥镇高家堡村。1886年3月13日(农历二月初八)寅时出生。排行老大。其父高一龙,以农为业,兼行医道,颇具侠义之风,因邻里债务事打抱不平得罪某豪绅而出走。十二岁的他担当起生活重担,到本县桥底镇柏家村给柏森当书僮,伴读小主人柏筱余(10岁)。后曾就读于三元宏道学院。他少年时即具有强烈的反清思想,喜结交进步人士。1903年因柏家商务赴四川,结识进步青年熊克武,但懋辛等。并与陕西同乡井勿幕相识,极其相近的少年求学经历和志同道合的志向,二人相互敬慕,寻求富国强民之道,约定井去日本留学,求救国之道;高返陕联系志士同仁,以伺机而动。


27 
于右任与井勿幕先生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冬,井勿幕奉孙中山先生之命,由日本回陕,组织陕西同盟会。高即由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高又明和井勿幕等筹划在三原北极宫柏筱余家的宅院召开了同盟会陕西分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高又明积极支持井勿幕联合会党、刀客,共同反清的正确主张。介绍会党首领吴虚白与井勿幕结识,井勿幕、郭希仁、高又明与吴虚白会谈讨论,使井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然与会党联络。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召开的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大会上,终于通过了联合会党、刀客共同反清的决议,使陕西的反清斗争取得了重大进展。
高又明负责管理“柏氏花园”的革命工作。柏氏花园。是同盟会员柏筱余家的花园。里面草木茂盛,四季花香,环境幽雅。这里是西安去渭北必经之地,交通方便。因是私人园宅,又管理严密,外人不能随便入内,因此,成为同盟会在渭北秘密聚集的一个重要场所,同盟会重要会议多是在此召开。


28
柏氏花园


1908年,高又明 、井勿幕等在大雁塔召开会议,讨论贯彻同盟会纲领,为加强反清联盟表示反满决心,筹划议定重阳节祭扫黄帝陵的活动。并于重阳节抵黄陵,共二十余人祭黄陵。明确提出了“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等政治主张。
1909年(宣统元年) 高又明介绍柏筱余、吴希真诸人加入同盟会。与柏筱余、纪时若等人在三原创办“勤公社”。
1910年(宣统二年) 春,筹备召集“柏氏花园”会议。井勿幕返陕主持会议,讨论陕西反清斗争方略,拟订计划和章程。该会议是奠定陕西辛亥革命基础的一次重要会议。高又明负责购买武器及印刷宣传品、器材等任务。
上海同盟会派精通制造炸药、炸弹的革命党人温自强来陕传授技术,高随温潜入上海学习制造炸药、炸弹。回陕后高又明在淳化县通润沟设厂制造炸弹、武器,为筹备起义创造条件。
以后又随熊克武到上海继续研习无烟火药和炸药等制造技术。
为制造和筹集军火,多次往返于陕西、汉口、上海等地。与宋教仁、于右任、陈英士、谭人凤诸先生过从甚密。并多次谒见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对他委以制造军火的重任,亲书“博爱”条幅相赠。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与柏筱余、王吾尘及王麟编束装东行,抵洛阳,定购武器运陕西。西安起义时,这批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西安起义军械官?辅佐胡景翼于右任


10月22日,西安起义成功,成立陕西军政府。高又明任军政府军械官,负责筹备军械,制造地雷、炸药、抢械,组建炸弹队,奔走于东、西战场,保证了民军的武器供给,在乾州保卫战中,我军神袍手王克明,竟把一发炮弹直接打入清军炮膛,炸毁之。敌军大惊,谓我军大有人在,急移余炮去。我军大胜。至今该炮弹壳保存在胡景翼家人中。他还发明制造了一种“麻辫子”炸弹,象链球一样扔的远,威镇战场。为保卫新生政权,曾有不少贡献,被誉为陕西革命军中军械制造之首倡者。
同盟会人反袁二次革命,秋,宋元恺奉孙中山命由日返陕活动,在西安组织乐群学社,系中华革命党秘密机关,高又明积极参与其事。
靖国军时期,高又明任陕西靖国军右翼军胡景翼部军械处长。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时,高又先后担任总司令部军械处处长兼第四路军军械处处长等职。
胡景翼国民二军督军河南时,高又明任兵工局、火药局、铸造局三局局长,总理统筹军火军需。并参与1924年胡景翼、冯玉祥等发动的北京政变。

29 
胡景翼将军

三、实业救国


????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逝世,4月10日胡景翼将军病逝,情况突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国民二军失败。高又明由河南旅居北京,考察全国革命形势,以图后举。期间收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古迹。
1930年(民国十九年) 定居西安。发展民族工、商、文化事业,实业救国,投资房地产,创办“广济大药房”。 与友人窦荫三、寇遐、南汉宸、杜斌丞、韩望尘等人集资创办西安集成三酸厂、西安阿房宫电影院、西京国货公司等。与友人发起创办“西北饭店”,并在经营最困难时出任总经理,使经营走上正轨。
张中平先生所著《西风烈焰》一书中写到:1930年,为助杨虎城主陕需设招待所联络各方,张(德枢)即在西安最繁华的东大街今华侨商店处,创办了西北饭店,诚请为创建共和一起并肩战斗近二十年的老友高又明为总经理,西北饭店遂成三四十年代西安档次最高的大酒店。”陕西师范大学史红帅老师在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查档,高又明先生为西北饭店发起人之一。在档案中组建西北饭店的文件中他们写道:“西北宝藏丰富,地广人稀,赤俄为邻,时启窥伺。关心国是者,无不以开发西北为当务之急,而开发西北,必自开发陕西始,开发陕西尤必自开发西安始。”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就喊出了开发西北的口号。


30 
高又明先生为西北饭店发起人,此档案收存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这是陕西师范大学史红帅老师在台湾查档所见。

31
宗鸣安先生写的《西安旧事》书中的照片,背景是西北饭店,照片上有西北饭店4个字。

西安市文史馆馆员朱文杰先生在他的“香米园”一文中写到:“九一八"事变后,高(又明)先生深感发展民族工业的重要,这也是抵抗外来侵略的物质基础。于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高先生与陕西几位商界人物,先后集资创办了集成三酸厂、西安阿房宫电影院、西京中国国货公司等。这些企业以后都成为了西安近代工商业的中流砥柱,为西安的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二月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写的《〈西京市工业调查〉知,西安集成三酸厂成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2),当时以窦萌三、张希仲、高又明、叶禹旬(又作玉田)为董事,主持日常业务。同时又选出了李霞若、孙善初为监察人,任命张希仲为经理,叶禹旬为副理。厂址则设在西安城内西部的香米园55号院内,面积约2400平方米。起初资金仅三千五百元,几年后既增至十二万余元,可见他们的善于经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后,由于制酸时的污染,三酸厂被停业转产,以后的石油化工厂及化工研究所使用的既其旧址。
文化学者、文史专家宗鸣安先生在最近出版的《秦商入川记》写到“清末民初,有一位泾阳人叫高又明,他经商办实业既有成绩,同时思想也颇为进步,与于右任、胡笠僧等一道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后,又与友人一起创办了西安集成三酸厂、阿房宫电影院、西京国货公司等。晚年还撰写了辛亥革命的见闻录--《如是我见我知录》,为陕西留下了一段珍贵的近现代史资料。高又明先生在陕西工商界是一位成绩卓越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秉承了秦商以及泾三原地区文化传承的人。……除去高又明先生的革命历程不提,仅就其研读经典,创业经商的成绩来说,称其为儒雅的秦商亦是名副其实。


32
西京国货公司- 西京国货公司职工王进升提供照片


宗先生还在《章太炎书赠高又明对联赏析》中写到“了解了高又明先生的经历,我们也就可以看出,章太炎先生下联文字是有所指的。既将早年从戎参加革命,后又投身商界成绩蜚然的高先生比作当年功成身退,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评价自然不低。”

四、收集文物 捐给国家

由于建国后运动不断,特别是文革的劫难,使得高又明收集的辛亥史料,文物等几乎都散失殆尽。只有个别的得以保留下来。

2
井勿幕流传的照片


这一张照片,经历颇为奇特,这是由高又明题字收藏、李元鼎为遗照题诗、晁暁愚赋辞邮寄,于右任背面题注,移交党史馆珍藏,辗转于台湾国民党党史馆保存的井勿幕先生遗照。照片中井君勿幕英俊豪爽,身着中式对襟服饰。这张珍贵的遗照是井勿幕先生的侄孙女井亚莉女士于2010年9月30日,在台湾党史馆查档发现的。


3 
的井勿幕先生墨迹立轴


高又明先生珍藏的井勿幕先生墨迹立轴。 井勿幕先生投身革命,戎马生涯,早年牺牲,所留文墨极少。此墨迹弥显珍贵。题签书:井上将勿幕先生草书李因笃诗 又明先生珍藏 周伯敏敬题 ?三十七年 元月 周伯敏印(白)

1911年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罗宏才在 《陕西书画交易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写到“高又明——目前所知陕西最早参与艺术品拍卖活动的代表人物。
1944年4月26日《张溥泉日记》写到:“……与周伯敏到高又明家,观其所藏傅青主条幅画轴,满纸烟云,堪称佳制。另有青主山水一副,稍逊。焦源溥书手卷一轴,亦佳……”。


44
1928年冬高又明参加北平幸福拍卖行在和硕郑亲王府举行拍卖会图单

高又明于幸福拍卖行拍卖图单右侧题识: “钱稼轩山水册,绢本。有乾隆印玺。购于北平和硕郑亲王府。十七年冬月朔师佛子志。”高又明于拍卖图单左侧题识:“王侯式微,其窘状尤倍于常人也!”

高又明收集的辛亥史料,文物等后来高家通过其妻张彩珍捐给了国家。

56
 高又明遗孀张彩珍女士1960年先后两次捐赠高又明收藏的珍贵文物共16件收据。

陕西省博物馆征集历史文物收据 兹收到张彩珍女士 捐赠 昌黎文编乙套(四本) 曹文铎山水立幅乙件 杨天璧山水横披乙件 傅山草书立幅乙件 残片无款山水小片贰件 宣纸拾壹张(作乙件计)等文物 共计陆种(柒件) 此据 经手人 段泮森 公元一九六○年八月六日 陕西省博物馆(公章)
陕西省博物馆征集历史文物收据 兹收到张彩珍女士捐赠 唐魏文绍墓志石乙方 明龙泉高足碗乙件 王志沂字屏乙付(四条) 张愷画盆梅乙件 仿王润花鸟中堂乙件 仿赵千里山水乙件 李寅人物中堂乙件 马负图画石乙件 残伦敦展览图录乙套(三本)等文物 共计玖件 此据 经手人 刘汉基 公元一九六○年八月十六日 陕西省博物馆(公章)


7
"傅山草书立幅


2009年4月陕西省博物馆举办庆祖国六十华诞书法展览,作为2009年"西安碑林 书法中国"主题活动年的首推展览。展品为馆藏多年珍品,其中有张彩珍女士捐赠高又明收藏的作品。图为展出的"傅山草书立幅"

五、遗著留史?弥足珍贵

高又明1908年左右,策划参加陕西同盟会秘密祭奠黄帝陵时,手书保留下来了《祭黄帝陵文》文稿。
1908年(民元前四年),陕西的同盟会与各会党在初步综合统一后,井勿幕、高又明、吴虚白、李仲特等人在西安大雁塔寺召开了一次秘密联合会议,为了表示反满决心、加强巩固反清联盟的基础,决定农历九月重阳日共同去祭奠黄帝陵墓,会议推举郭希仁、张翊初(赞元)起草祭黄帝陵文告,并决议废除清朝纪年,改用黄帝纪年。
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各地陆续到达的有二十余位同志举行了庄重、有声有色的活动仪式。
重阳节秘密祭黄陵是陕西的同盟会与各会党初步综合统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重要联合行动,这次活动在政治主张上明确提出“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政体”,体现了同盟会的宗旨。这次活动激发了大家的革命意志,加强了感情交流,加强巩固了反清联盟的基础。
当年祭黄帝陵时,高又明冒着风险把祭黄帝陵文告抄录下来,日后保存在三原县寓所的书箧中。1948年左右写作《如是我见我知录》时,费尽周折,找了出来,附录于该文中,1949年全文采录于《西北革命史征稿》中。广泛流传于世,但多未注明出处。手稿原件现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8910
高又明1908年左右手书保留下来的《祭黄帝陵文》文稿。

高又明撰于1944年的《高季维传略》。《西北革命史征稿》中卷先烈纪传以“高铭新”辑要採入。于1960年前后在《泾阳文史资料》、《泾阳史话》上又加标题全文发表。文章详写了辛亥先烈高季维的事迹,尤其是靖国军大战陈树藩于乾县的战役等。

11 
高季维夫妇


《泾阳柏筱馀先生纪念碑》为高又明亲撰并书,此碑文是高又明先生民国三十五(1946)年为安葬和纪念柏筱馀先生所撰并书写,刻碑立于柏筱馀先生陵墓。碑文被收入《西北革命史征稿》(下卷第164页)等史籍。文章详写了辛亥先贤柏筱馀的事迹,还写到了不少辛亥革命史实,尤其是“柏氏花园会议”的经过。文后附录有于右任来信及《泾原故旧记》序及柏君之记述。


13


这两篇文章使后世人得以详细地了解柏筱余、高季维两位先生的感人革命事迹和西北辛亥革命的一些历史史实,值得指出的是,至今对柏筱余、高季维两位先生的研究,还没有超出这两篇文章的范畴。
??
《如是我见我知录》,是高又明晚年撰写的辛亥革命回忆录,1948年成稿。是研究同盟会在陕西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史料,手稿原件现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被《西北革命史征稿》采辑并列为待印书目。


14


???? 文章特别是介绍了当时的社会形态,西安市文联王民权先生在博客“介然斋”,《“慕亲会”献疑》中写到:“其对晚清秘密会社稔熟之程度,让人惊异不值,其所提供之《祭黄帝陵文》秘本,更是弥足珍贵”。?南京师范大学王宁女士在《回忆录中的陕西光复-对现存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写到:“文章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主要是明亡清主,二百六十年间,民族思想的扼杀与传承以及反满复明活动。此外,重点记述了陕西同盟会的创立、组织经过及活动。其中包括陕西同盟会第一次会议,井勿幕三次返陕时间及活动、与会党的联络、反清力量形成大联合,誓师黄帝陵,柏氏花园活动片断”。“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对于“哥老会”、“慕亲会”的发展源流、活动区域、赏罚方式、联络密语等做了记载,是研究陕西会党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民间秘密会社大有帮助,这是其他回忆录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王民权先生又在《《如是我见我知录》芻议》中写到:“毋庸赘言,《如是我见我知录》(以下简称《如是》),无疑是研究陕西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献,”“其史料价值是很明显的。这从《西北革命史征稿》的《辛亥革命纪事》部分后来对其多所采撷,其所叙勿幕先生经其中介得与慕亲会吴虚白认识的经过,及其所叙重阳节恭祭黄陵一节和所录《祭黄帝陵文》之被直接移入,已经足够清晰的体现出来,置乎陕西辛亥革命的地位与贡献重新受到重视,但是关于这场革命的直接材料又少而又少的今天,更其显得弥足珍贵。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各方面:
???? 其一,追溯陕西辛亥革命的思想渊源。由金圣叹批点《水浒》、吕晚村严辨“华夷”和黄宗羲、顾炎武、李二曲、李雪木、朱佛光等秘密反清一路下来,说明“陕西之民族思想、恢复国家之念,远在满清入关之初”,即已肇其端倪,并非“近年以来随他人应时而乱喊,其来源有自矣。”其中所谓李二曲(颙)“其亲炙弟子系和尚”,“若王丰川者,乃二曲遮饰门面之再传人也”;所谓李雪木(柏)“其于太白山读书也,讲师谁耶?同读者又谁耶?”其《槲叶集》“盖另有寄托耳”,均发他人所未发,确有振聋发聩、启人深思之效,也足以予研究者指示一个新的角度。
???? 其二,略述勿幕先生早期策动革命的方略及其方略的调整,即由初始的发动亲友和部分关心国是之人,渐变而为“扩大范围,并连络有实力之‘三合会’及刀客等”,并统一同志思想,通过了“联络新军、刀客、慕亲会等”的决议,权易“平均地权”为“主张土地国有”,揭示了陕西辛亥革命所以成功发动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 第三,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祭黄帝陵文》。祭黄帝陵是陕西辛亥革命前极其重要的活动之一,是陕西各种革命力量的一次聚首、检阅和再发动,史学界对其一直评价极高,其祭陵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所承载的内容,也一向为人所关注。但是,有关这次活动的直接文字,就是这篇情真意切、文采斐然的祭文,而这恰是友明先生的《如是》贡献出来的。没有又明先生,没有又明先生这篇回忆录,这个活动,恐怕很难会被载入史册,即使载入恐怕也只是三言两语,缺乏质感。现在许多著作所引祭黄陵的文字,用的都是这个文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第四,概要传述了“慕亲会”的来历、会规及所供佛和所持物,说明勿幕先生如何对其加以仿效、利用和改造,如惩罚“陷害同人或自私利禄之行为之人”脑顶重打三棒的戒律,所供神位添入岳飞、关公,将“告墓文”改“誓墓文”等,在在表现出勿幕先生的练达通变与卓荦不凡。即使其详说的联络秘语即所谓“言子”,不仅对深入了解当时的革命历史和运动革命的方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是对研究秘密社会史,也是极可宝贵的重要史料。
???? 第五,记述了“慕亲会”首领吴虚白与作者的两次答问,借吴之口,弄清了历来社会中各阶层潜在之帮会及僧道“何故均动作俗僻乃尔,且彼中人叙其伊始之起源多荒藐不经耶?”和其“金、罗、陆为祖师者,真有其人其事,抑假设之欤?”两个问题,觉得“此乃有清一代二百七十余年间汉族人革命动态也,叙之可见到于过去数百年间,一般人对民族、国土等之观念之概况耳。”至其最后一段所说有帮会人将其金、罗、陆、翁、钱、潘各祖所创规则及大事记等,编成《义气千秋》(俗名《海底》)献于清帝,庚子之役又被法人掳去。当年列强所以昌言瓜分中国,共管中国,而终究未能宰割中国,大概即受此书启发,知道“中国民性不宜强压,压之极则反力可虞。以史迹考之,中国民性非驯兔,乃狮子也,特今睡熟了,所以中国获‘睡狮’及 ‘东亚病夫’之绰号。此后彼列强密秘协商,对吾人施以存形吮吸血与膏之约法,且强吾人立门户开放、有利益俾各列强国均沾之条约。”考之虽与辛亥革命无关,却也给人提供了一个相当独特的视角,无法不引起有心人的关注。
以上几个方面,无论何者都可以看到《如是》的分量所在,而其集合一起,其分量更是自不待言。因此概括地说,其作者本人,有识之人固当尊之敬之,而其著作本身,有识之人亦当宝之爱之也”。

六、一个个载入史册的名字 高又明与群贤深情厚谊


15
孙中山总理象


辛亥革命前,由于陕西地处西北,无法秘密运入军火,只能就地生产,高又明多次秘密潜入上海,学习制造炸药火炮,孙中山对他委以制造军火的重任,亲书“博爱”条幅相赠。在沪期间,他与于右任、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章太炎等同盟会重要人物多有交往。


16 
孙中山书赠又明的墨迹为横幅,上书大楷"博爱"二字,边款"又明先生属"。下有"孙文"二字,并盖刻有"孙文之印"的阴文图章。

于右任先生生在和高又明先生长期共事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书信来往,照片。书法等文革惨遭烧毁。仅有少量留存,见证着他们的情谊。


17 18
于右任书赠又明


于右任书赠高又明墨迹为草书"自由之战经年,革命成功尚远,太平乐府人间遍,呼唤中华运转。"边款"又明我兄法家正之。中吕醉高歌十首之一,追忆陕西靖国军及围城之役而作,三十七年二月,于右任"。下盖阳文图章两方,上为"右任",下为"太平老人"(于右任晚年号)。
另一副为为草书“雷雨连宵送凉,小园花木转青蒼,神州旧主萧条甚,夕照楼前看夕阳”。边款“雨后题夕照楼,又名我兄 右任”。下盖阳文图章一方,为“于”字。

井勿幕(1888-1918)原名泉,字勿幕,后易字为名,又字文渊,笔名侠魔,陕西省蒲城县人。井勿幕4岁父殁,是井岳秀胞弟。井勿幕幼时聪敏好学、志向远大。1903年12月留学日本,入东京大成中学经纬学校学习.是陕西早期的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5年冬,孙中山先生委任井为担任同盟会陕西支部长,回陕西创建同盟会组织,是先父高又明先生加入同盟会的介绍人。辛亥革命时期,勿幕先生积极奔走,以年轻的热血之躯奉献于祖国和人民,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的“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委任为稽勋局副局长,后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是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1918年11月21日应靖国军第一路司令郭坚信邀,赴兴平南仁堡出席军事会议时被叛徒杀害,年仅30周岁。1945年11月19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高又明很早就和井勿幕相识志同道合,井是他加入同盟会的引路人。

胡景翼(1892—1925),字笠僧,陕西富平人。1910年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在耀县组织起义失败后流亡到日本。1915年护国战争时期奉派回国。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加入于右任在陕西组织的靖国军,任第四路司令。1920年直皖战争后被直系收编为陕军第一师。直奉战争期间所部驻在彰德—顺德一线。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又暗与冯玉祥、孙岳联合倒直,发动北京政变。后与冯、孙组织国民军,任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11月,任河南军务督办。1925年4月病逝于开封。高又明一直任胡景翼部的军械处长。


19 
胡景翼书赠高又明墨迹


胡景翼书赠高又明墨迹为唐朝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边款"又明兄正之",签名仅一"翼"字下盖图章二方,上为阴文"胡景翼",下为阳文"励生"(胡景翼字)

 

高又明与先贤同邑柏筱余、高季维及其后代高鸿等的情谊,其后裔高启宏先生在《高又明与柏筱余、高季维及其后代》一文中有感人肺腑的描写。他和柏筱余“少小相依讬”,并介绍柏筱余加入同盟会,柏筱余毁家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柏筱余晚年家贫身病,高又明照顾有加。
2012年高又明遗孀张彩珍女士逝世时高季维子高鸿院士女高苓来唁电表示了深厚的感情:“?高老先生和夫人长期以来对我爷爷、对我父亲倾囊相助,给予失去双亲的父亲极大的关怀和无私的照顾,父亲一直深深铭记在心。在此向您们全家转达我父亲和我们全家对高老先生和张彩珍女士无尽的感激和思念之情,愿她老人家一路走好!  高苓敬上”


20 
中科院资深院士高鸿(高季维子)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21
章太炎书赠高又明墨迹


章太炎书赠高又明墨迹为双钩篆书对联,上联是"韩亡子房奋",下联"秦帝鲁连耻",边款"书赠又明""章炳麟",下盖图章二方,上为阳文"太炎",下为阴文"章炳麟章"。


22
章太炎书赠高又明墨迹上联:"诗题史籀岐阳鼓"下联““书载氾光湖水船”

 

24


张寒杉(1880~1969)生于贵阳。名靖,字寒杉,亦作寒衫,号仲民,别号金筑村民、木鸡散人、传砚庵主人、梅影万树庵主人。陕西咸阳仪凤街(今属咸阳市渭城区)人。张寒杉一生精研文史,学识渊博,并且擅长诗词、书画。张寒杉先生书赠高又明对联,"裁云補纳且说无生论,长吟击剑如听策勒歌"。边款:"又明先生法正 二十六年 丁丑春仲书于青门集烟雾万古楼文句得十八言",署名"寒杉张靖",阳文印章两方"寒杉"、"咸阳张靖"。

李仪祉(1882.1-1938.3),名协,字宜之,后更为仪祉。陕西蒲城富原村人。生于1882年正月初三。其父李桐轩、伯父李仲特,都是清末关中地区很有影响的学者,皆为同盟会会员。1930年杨虎城将军主政陕西后,高又明任省政府参议,李仪祉先生回陕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他修建的最著名的泾惠渠工程成为中国当时现代水利工程之典范,在中国水利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一页。至今,泾惠渠仍然惠及当地百姓。
高又明很早就参与了泾惠渠的修建工作,1935年出版的《泾渠志稿》,记载1920年(民国九年),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仁,委任高又明、王五臣与高士蔼参与龙洞渠引泾渠道的修复加固工作,1922年(民国十一年)高又明又与高士蔼等人制作出引泾工程泥塑沙盘地形在三原善堂进行广泛的宣传。

 

25


高又明与李家有很深的交往和情谊,李仪祉修建的泾惠渠首就在高又明的家乡泾阳王桥镇张家山,泾惠渠总渠从高又明故居门前流过。1938年李仪祉逝世,葬在泾阳王桥镇泾惠渠旁,高又明每次回家乡,总要带上子侄后辈到李仪祉墓园凭吊故友,讲述他们之间的情谊。2012年李仪祉纪念馆在这里建成开放。

 

26
姚文青赠高又明

姚文青先生,1903年生于陕西泾阳县社树村,卒于1996年1月17日,是民国时期富甲一方的大商人,陕西泾阳姚氏第九代,是著名爱国儒商。1929年关中大旱时,姚文青捐出五千块大洋买粮食赈济灾民;姚文青与于右任一起,建起了泾阳县的第一所中学;为泾阳县图书馆捐赠全套“四部备要”;1952年抗美援朝,姚文青将自己积蓄的七百多两黄金全部捐给国家,买飞机;公私合营时,姚文青将自己仅剩的两处商业茶厂和沙场捐出。
高又明的一生,艰苦卓绝,富有传奇色彩,在各方面成绩蜚然,卓有建树,值得我们后辈人学习敬仰!

作者 高启宏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此文曾以《一生传奇一高又明》发表于西安晚报,因篇幅字数限制有删节。


相关文章:

扩展阅读:

西北辛亥革命纪念暨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http://www.gymjnw.com
主办:  高又明先生资料编纂委员会
策划编辑制作: 高启宏 顾问:张应超 刘殿昌
Email: gaoqihongxian@aliyun.com Tel:13152128580 QQ455164130
陕ICP备09018100号

西北辛亥纪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