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有一个古老的县城泾阳县,县城以西四十里为王桥古镇,在这里泾河从巍峨的仲山流出,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秦朝著名的“郑国渠”渠首就修筑在仲山谷口现在叫张家山。后世又修建了白公渠、泾惠渠。这里风景秀丽,现在已经成为游览胜地。
在清朝光绪年间,清廷腐败,民族危机日甚,革命风潮渐起,在这泾阳的王桥镇诞生了两位著名的民主革命人士,他们对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是高又明、高季维两位先生。
高又明先生
高又明,名明德,字又明,1886年诞生于泾阳县王桥镇高家堡一贫寒农家。其父高一龙,其母王氏。家有薄田数亩,以农为业,兼行医道。高又明幼时,其父高一龙因对邻家债务事打抱不平,得罪豪绅而出走。高又明排行老大,过早地担负起家庭生活重担。高又明好学聪颖,性沉静,有巧思,细致入微,对长辈特别孝道。其品行得到乡邻称颂。
当时泾阳巨富柏家招聘书童,柏家当时经营药材、绸缎及钱庄生意,在陕、甘、川、鄂、沪等地皆有商号。做为贡生出身的老主人柏森,深知选人之重要,遍访乡里,对于高又明的品行,时有所闻,遂聘高又明到柏家做书僮,为其子柏筱余做伴读。是年高又明十二岁,柏筱余十岁。
高又明到柏家后,以其人品和魅力,深得柏家器重。遂陪伴柏筱余读书、习字、生活和玩耍。柏家不惜优礼重币,延聘名宿,给他们二人授以身心性命之学,使他们接触“关学”等各家学派,因而为他们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高又明更感学习机会的不易,加倍努力学习,特别注重前朝人安邦治国的韬略和关注国内外形势及革命进展情况。后来,两人肄业于三原宏道学堂。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高又明因柏家商务赴四川,结识进步青年熊克武、但懋辛等,并与陕西同乡井勿幕相识,极其相近的少年求学经历和志同道合的志向,二人相互敬慕,寻求富国强民之道,约定井去日本留学,求救国之道;高返陕联系志士同仁,以伺机而动。
于右任和井勿幕先生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井勿幕奉孙中山先生之命,由日本回陕,组织陕西同盟会。高即由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高积极支持井勿幕联合刀客会党共同反清的正确主张,介绍井勿幕和会党首领吴虚白(僧人,三合会中人,慕亲会领袖)等结识,终于形成了革命党人与刀客会党共同反清的局面。
这时的柏家村之“柏氏花园”成为了革命党人的秘密活动据点,高又明负责管理,里面草木茂盛,四季花香,环境幽雅,内有“水榭亭”等景观。这里是西安去渭北必经之地,交通方便。因是私人园宅,又管理严密,外人不能随便入内,因此,成为同盟会在渭北秘密聚集的一个重要场所,同盟会重要会议、活动多是在此举行。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10月初,高又明、井勿幕、吴虚白等在大雁塔召开会议,讨论贯彻同盟会纲领,为加强反清联盟,表示反满决心,决定重阳节祭扫黄帝陵,推郭希仁、张翊初起草祭黄帝陵文。重阳节时,高又明与柏筱余以考察矿藏畜牧为名化装同行,抵达黄陵,与其他同盟会员及同情同志者二十余人共祭黄陵。明确提出了“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的政治主张。与祭之人无不受到祭奠仪式的震撼,深感文字动人,不若仪式之有形有色,深刻有效。高又明特抄录祭黄帝陵文存于三原县居所的书箧中。
1909年(宣统元年),高又明介绍柏筱余、吴希真诸人加入了同盟会。柏筱余不惜毁家资助革命,无人出其左,对革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高又明与柏筱余商议,在三原创办“勤公社”, 推纪时若、张立卿、王治平等主持工作。具体输入进步书籍报刊,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高季维刘淑铭夫妇
高季维,名铭新,字季维,1886年诞生于泾阳王桥镇高家巷一殷实家庭。为高又明同族人。其赋性聪颖,有豪侠气,善墨文,为人力求实践,不尚高谈。在四川经商时,值铁路公有运动,益有所感,遂约友在上海办《克复杂志》,经王麟编(泾阳城内姚家巷人)、旦宅旸二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
1910年(宣统二年),在奠定陕西革命事业基础的“柏氏花园”会议上,渭北会务推柏筱余、宋向辰、井勿幕、邹子良四人为总揆,高又明承担印刷、武器制造、药物购制等任务,高季维负责宣传等任务。会后,与会人员在柏氏花园中“水榭亭”合影留念,相约:他日革命成功,而吾人尚在者,仍在此集会庆祝,可媲美“兰亭”盛会也!
1911年(宣统三年),高又明与柏筱余等人经汉口再赴上海,继续潜心钻研炸弹制造技术,策划起义,与于右任、宋教仁、陈其美、谭人风等长江中部同盟会重要人物多有交往,并多次谒见孙中山先生。
西安辛亥起义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高又明任军政府军械官,负责制造地雷、炸药、抢械,组建炸弹队,奔走于东、西战场,保证了民军的武器供给,在乾州保卫战中,我军神袍手王克明,竟把一发炮弹直接打入清军炮膛,炸毁之。敌军大惊,谓我军大有人在,急移余炮去。我军大胜。至今该炮弹壳保存在胡景通家中。他还发明制造了一种“麻辫子”炸弹,象链球一样扔的远,威镇战场。高又明被誉为陕西革命军中制造军火的首倡者。高季维负责交通,致力甚多。入冬,高季维又在西安设立红十字会,于东西各县设分会,医治伤兵,筹备医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保卫了西安新生的革命政权。
1913年,高季维、柏筱余及王玉书等开设了“新民图书馆”,专门输入进步文化书报,教育民众。
1914年(民国三年)秋,同盟会人反对袁世凯,进行二次革命,宋元恺奉孙中山命由日返陕活动,在西安组织乐群学社,系中华革命党秘密机关,高又明、高季维均积极参与其事。
靖国军时,高又明先后担任总司令部军械处处长、制造局局长兼第四路军军械处处长等职,为靖国军筹备军火、药品等。高季维任总司令部参谋,兼工程营营长。他们事事互相帮助,尽职尽责,协助胡景翼、于右任等讨伐袁、段、曹、吴北洋军阀,立下不少战功。
1918年,高季维临危受命,任乾县县长授守卫地方与督导军队之全权,与陈树藩大战于乾县,坚壁抗战,苦支四十余日,战事最激烈日夜不停者十六日。虽南面城墙为墟,死伤枕籍,而敌兵仍未敢越雷池一步,陈氏终未得逞,反遭惨败;陈知无能为力,乃潜归西安,从此已决定军阀不能立足西北之命运,此其一大关键之战役也。
1919年(民国八年),高季维赴富平美塬镇途中不幸中弹牺牲,葬于故里白渠之旁。高又明对高季维的牺牲,深感悲痛和惋惜,在后来的文章中写到:“伤哉!先生之死,年仅三十有三岁,天若假以年,必有更伟大之建树。余众同志凡知者,莫不为吾党惜!莫不为先生悲也!”高季维英年牺牲,留下儿子高鸿(1918年6月26日生)才一岁。其母刘淑铭时年仅23岁,却矢志不再嫁人,决心抚养高鸿成人,母子二人靠遗产维持生活,为了高鸿的求学,曾三易其家。高又明对高季维留下的这一孤儿寡母,多有照顾,以尽同乡同族、同志朋友之情谊。
1931(民国廿)年,高又明由京返陕,在西安定居,发展民族工、商、文化事业,实业救国,成绩蜚然。西安人熟知的阿房宫电影院、西京国货公司、西北饭店,都是他参与创办的。被誉为西北工商文化界范蠡式的人物
1933年,由于过度操劳,高鸿母亲不幸患病病逝,年仅37岁。当时,高鸿的叔父高兰亭在南京工作,高鸿遂被接到南京上初中和高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局动荡,日寇不久逼近上海、南京。高又明十分关心高鸿的安全和学业,遂联系高鸿返回陕西。安排在西安有名的“西安高级中学”27级借读,不至于中断学业。为方便高鸿的生活和学习,高又明先生特腾出寓所一僻静东厢房供高鸿居住。高又明看到高鸿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十分欣慰,常对人曰:“此子日后必为国家科技栋梁!”愈发地怀念高季维烈士,为纪念高季维先生的革命事迹,遂逐一回忆,于1943年写出高季维先生的传略事迹,将手稿郑重地交付高鸿,并嘱曰:“汝父英年牺牲,事迹鲜为人知,余将其逐一写出,日后发表,以使世人知之,以纪念先生耳”。

1937年后高鸿当年在高又明家居住的庭院
1944年。高鸿考取美国留学,高又明在亲友间发起筹款并身体力行赠以资费,于右任、姚文青等慷慨解囊。行前高又明亲自设宴为高鸿饯行,嘱其学成回国,报效国家。高鸿就读于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1947年获博士学位。1948年2月回国到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任教。高鸿出国前将《高季维传略》手稿托付给同学好友保管,谁知因国内连年战争,险遭丢失,幸而回国后觅回,高又明对手稿进行了补充修定,在文章的最后告慰地写到:“(高季维)子一名鸿,今已供职南京中央大学,成为全国著名的化学权威,仁者有后言不虚也”。高鸿先生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成为全国首批资深院士之一,1992年被聘为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终身教授。
高鸿邮寄高又明稿费附言
高又明所撰《高季维传略》于一九六零年前后在《泾阳文史资料》、《泾阳史话》上加标题发表,使后世人得以详细地了解高季维先生的感人革命事迹。
图为高鸿给高又明寄来的稿费附言:又明老大哥曾为先父在1943年写一传略,此文将在《泾阳文史资料》发表,这是稿费,请转高夫人(大嫂)。高鸿4月2日。
1951年5月22日高又明先生病逝,终年六十五岁。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家人将其安葬于西安城南,北里王村之东。
2012年高又明遗孀张彩珍女士逝世时高鸿院士之女高苓发来唁电表示了深厚的感情:“ 高老先生和夫人长期以来对我爷爷、对我父亲倾囊相助,给予失去双亲的父亲极大的关怀和无私的照顾,父亲一直深深铭记在心。在此向您们全家转达我父亲和我们全家对高老先生和张彩珍女士无尽的感激和思念之情,愿她老人家一路走好! 高苓敬上”
两位先生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浴血奋斗,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更为祖国的民主昌盛、中华振兴而奋斗终身,实为中华民族杰出的代表人物,更是后世之楷范。
高鸿1918年生于陕西泾阳,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44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学习,因学习成绩优秀荣获两枚金钥匙,1947年获化学博士学位。为了中华民族的教育、科学事业的振兴和祖国的繁荣富强,高先生谢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主动终止了尚未到期的工作合同,放弃了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畏艰难困苦,毅然回到祖国。回国后,他应中央大学之聘,任化学系副教授。建国后,高先生历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改革开放以后,面对西北地区相对贫困落后的情况,一种为家乡的发展繁荣、揭心尽智的情结, 促使他放弃南京优越的科教和生活条件,举家西迁至西北大学,被西北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任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电分析化学研究所长等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研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年为高鸿先生百年诞辰特写出以上文字纪念之。
参考资料:
1、《西北革命史征》 ?1944年出版 ?王陆一主编
2、《西北革命史征稿》1948年出版 ?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
3、《柏筱余先生纪念碑》、《高季维先生传略》、《如是我见我知录》 高又明
4、《辛亥革命在咸阳》(五)1987年出版 中共咸阳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5、《高鸿文选》1998年西北大学出版社;《高鸿教授九秩华诞志庆集》2008年;高鸿院士夫妇讲述(200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