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党君济卿墓表”碑,是党桥山(字国藩)为其父党作舟(字济卿)所立的纪念碑,此碑由历史名人宋伯鲁(1853—1932年),于1929年九月撰文并书,由其“联手”刻字。碑石取材于陕西富平墨玉山的青石。碑长146cm,宽73cm,厚12cm。碑文共有823个汉字,楷体,每字大小约2.2cm见方。碑文中涉及的最早人物—党馨(清太学生),可至清乾隆年间。
此碑在西安制成,随后用马车运至中部县(今黄陵县),并立于阎家塬党桥山(字国藩)家的祖坟里。1966年“文革”开始,在“破四旧”时,拆掉碑亭,扒倒石碑,使碑石从四分之三处断开,并与碑座、碑帽分离后,被搬到本村集体的露天碾坊作为铺地石,就这样日晒、雨淋、脚踩,再加上有人偶尔对少数字的故意损毁,长达16年之久。早先就得知此碑出于名人之手的党桥山之孙党昉民,1982年夏自高校毕业,在国家逐步拨乱反正的形势下,他顶着家族成员还因有后顾之忧而极力反对的压力,找亲戚帮忙从露天碾坊搬走石碑并进行保存。
1984年8月,黄陵县文管所所长兼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副理事长高增安,同黄陵县副县长马振邦一行二人亲自考察了此碑,并按其意见由党昉民随后将碑运至黄帝庙院内放置多年,使此碑的影响日渐扩大。后来鉴于黄帝陵、庙扩建修葺,大兴土木的实际情况,黄帝庙负责人请示县上有关领导同意,通知碑主搬回此碑进行保存。碑原从乡下搬来,再搬回去如何保存就成了问题,原因是:农村人有迷信观念,不让墓碑存放在家里和院内;放在村头或放回原坟地又怕受损、甚至丢失。在此情况下,党昉民于1992年7月1日将碑运到西安,2000年11此碑交由文物部门保管。此碑的拓片近期将由党昉民提供,准备在相关活动中展出。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党济卿的墓志铭,由于右任先生撰、书。
2011年7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