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伯鲁撰、书“中部党君济卿墓表”碑的由来及其他
(党昉民述)

于右任惠赠党桥山的外甥、党昉民的表叔张依仁会长的照片.

2002年高雄陕西同乡会迎接我省扶风法门寺舍利展合影(披彩带者为党桥山的外甥、党昉民的表叔张依仁会长)

---------------------------------------------------------------------------------

“中部党君济卿墓表”碑,是党桥山(字国藩)为其父党作舟(字济卿)所立的纪念碑,此碑由历史名人宋伯鲁(1853—1932年),于1929年九月撰文并书,由其“联手”刻字。碑石取材于陕西富平墨玉山的青石。碑长146cm,宽73cm,厚12cm。碑文共有823个汉字,楷体,每字大小约2.2cm见方。碑文中涉及的最早人物—党馨(清太学生),可至清乾隆年间。

此碑在西安制成,随后用马车运至中部县(今黄陵县),并立于阎家塬党桥山(字国藩)家的祖坟里。1966年“文革”开始,在“破四旧”时,拆掉碑亭,扒倒石碑,使碑石从四分之三处断开,并与碑座、碑帽分离后,被搬到本村集体的露天碾坊作为铺地石,就这样日晒、雨淋、脚踩,再加上有人偶尔对少数字的故意损毁,长达16年之久。早先就得知此碑出于名人之手的党桥山之孙党昉民,1982年夏自高校毕业,在国家逐步拨乱反正的形势下,他顶着家族成员还因有后顾之忧而极力反对的压力,找亲戚帮忙从露天碾坊搬走石碑并进行保存。

1984年8月,黄陵县文管所所长兼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副理事长高增安,同黄陵县副县长马振邦一行二人亲自考察了此碑,并按其意见由党昉民随后将碑运至黄帝庙院内放置多年,使此碑的影响日渐扩大。后来鉴于黄帝陵、庙扩建修葺,大兴土木的实际情况,黄帝庙负责人请示县上有关领导同意,通知碑主搬回此碑进行保存。碑原从乡下搬来,再搬回去如何保存就成了问题,原因是:农村人有迷信观念,不让墓碑存放在家里和院内;放在村头或放回原坟地又怕受损、甚至丢失。在此情况下,党昉民于1992年7月1日将碑运到西安,2000年11此碑交由文物部门保管。此碑的拓片近期将由党昉民提供,准备在相关活动中展出。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党济卿的墓志铭,由于右任先生撰、书。

2011年7月30日

中部党君济卿墓表

礼泉宋伯鲁述并书

君讳作舟字济卿姓党氏世为中部县阎家原人祖讳馨清太学生父讳登荣字盛斋太学生以岁荒出粟赈饥有司旌其门盛斋公有子四长曰得茂仁侠尚气谊见称乡里次得起次得兴济卿其季也兄弟以友爱闻于乡同治初回变作君尚幼其仲兄得起负之而逃猝遇贼得起初无惧容慷慨而前曰若辈欲何为吾于弟俱死耳贼义而释之久之得茂得兴相继卒得茂有子曰国柱早世有孙曰沛林能自树立得兴无子独得起恳恳业农商勤俭能振其家君之得专力于学仲兄之力也君好读书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再补增广生有声庠序事仲兄得起如事其父得起以劳瘁致疾君忧形于色至废寝食无何得起又殇君哭之失声得起有二子长国瑞次国栋至是恸双孤之失怙煦育隐栝视之踰所生自得起没家中落然诸弧就傅弦诵之资未尝有所缺乏或偶佻达则笞己子激厉之以故免于荒嬉国瑞沛林皆联翩入邑庠补增广生民国建各以其资戮力戎行虽后先死事其流誉为无穷矣是时食指日繁又值改革君既无意进取则益治其家节衣缩食事无巨细以堹仲兄之所为内外肃然见者不知其屡空也又好施与遇族黨之不能举婚丧者度其力之所及资照之值其乏虽称贷亦所弗恤卒亦未尝有德色尤好义举初中部东卤大道桥梁多倾圯因创建宜君川子河石桥继又重修巨头侯庄两驿土桥行旅称便又欲兴里中学校而患无其基乃倡营黄家渠天地庙庙成即以其中三神殿聚生徒开讲席焉人于是服君之规画非寻常意度所可及云盖君之生平卓卓可纪者如此以民国十六年夏历九月二十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七十即以十七年夏历二月一日葬于村北下畔祖茔之首辛趾初娶张宜人生一子曰国藩清廪膳生本省优级师范毕业北京国民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先后充陕西陆军师旅部参议参谋第一第七区烟酒公买各职务继娶杨宜人生子三曰国玺高小学校毕业曰国华业农国光业商女二长适同邑刘次适宜君张孙曰丕承第九方面军政治学校毕业今充第一集团军第四团四十一军营副及教练各职佗孙俱幼国藩有学行时时来顾余而以卑幼自居尝出其尊翁事略乞为文意殊挚恳因为书其可传诸不朽者以表于其阡俾后之人有所矜式焉

男国藩等敬谨上石

中华民国十八年秋九月谷旦


相关文章:《西北革命史征》(摘录)
《西北革命史征稿》(摘录)

扩展阅读:《陕西靖国军》(摘录)

对秘祭黄帝陵年代的考证--高启绩

缅怀先贤暨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http://www.gymjnw.com
主办:  高又明先生资料编纂委员会
策划编辑制作: 高启宏
顾问:张应超 刘殿昌
Email: gaoqihongxian@yahoo.com.cn Tel:13152128580

陕ICP备0901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