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接触的辛亥革命史料

高启宏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变革,1911(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宣告了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瓦解,成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主、人民民主、创建共和富强国家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陕西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之一,我们的先辈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祖国的民主昌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

先父高又明是辛亥革命的亲历者,父亲生于1886年,名明德,字又明。是辛亥革命先驱,陕西早期同盟会核心人物,近现代名人。他年轻时就信仰孙中山先生民族、民权、民生的革命理论,1905年冬经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九月初一(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义,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曾任军政府军械官,负责制造地雷、炸弹,奔走于抵抗清廷疯狂反扑的东、西路战场,史推为陕西革命军制造军火的首倡者。为嘉勉其功绩,孙中山亲书“博爱”二字相赠。靖国军时期,又任总司令部兼第四路军军械处处长等职。1922年秋,陕西靖国军总指挥胡景翼接受冯玉祥改编后随冯部离陕,在胡部任军械处处长、兵工局局长等职。孙中山、胡景翼相继逝世后,高又明退出军界赴京考察革命形势,以图再举。"九一八"事变前后,与友人集资创办西安集成三酸厂、西安阿房宫电影院、西京中国国货公司等,希图发展民族工商、文化事业,实业救国。他还是陕西著名的文物鉴赏收藏家。晚年有《如是我见我知录》等著述留世。1951年因病逝世。父亲一生的事功深深的影响到我们家族的每一个人,其事迹散见于各种零星资料之中,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前期收集《高又明资料汇编》及建立“高又明纪念网”的基础上,我们于2009年5月终于出版了《高又明先生纪念集》。书籍反映了先父历经清末、中华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的主要事迹,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奋力崛起,推动民主革命進程的历史潮流。书中除有关历史资料和专家学者的文章外,子侄后辈亦以至深的缅怀之情撰文纪念。书中对高又明的著述做了断句、注释和诠解,对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做了梳理和综述。书中收录的伟人、大师之真迹遗墨、历史资料和文献照片尤為珍贵,有些是第一次面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民主革命的基本面貌。对先父生活的人文环境、故里故居、墓园等本书亦做了简略的全方位扫描。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亦是先父逝世60周年,此书适可作为缅怀纪念。在编辑出版《高又明先生纪念集》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一些辛亥革命史料,整理出来和大家同享。当然,我最偏重的是收集整理有关父亲高又明的资料,此乃人之常情,私而不私,通人当能理解也。

一、 清朝末年的辛亥革命史料

高又明1908年左右,策划参加陕西同盟会秘密祭奠黄帝陵时,手书保留下来的《祭黄帝陵文》文稿。

1908年(民元前四年),陕西的同盟会与各会党在初步综合统一后,井勿幕、高又明、吴虚白、李仲特等人在西安大雁塔寺召开了一次秘密联合会议,会议上多数人主张暂不宜主张“平均地权”,恐怕引起一般人误会,决议改为“主张土地国有”。为了表示反满决心、加强巩固反清联盟的基础,决定农历九月重阳日共同去祭奠黄帝陵墓,会议推举郭希仁、张翊初(赞元)起草祭黄帝陵文告,并决议废除清朝纪年,改用黄帝纪年。会后,大家分头按照会议决议做准备,务必于农历九月初以各种名义,侨装打扮,设法准时到达恭祭。

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各地陆续到达的有二十余位同志,内中有陕西省籍十六人,四川省七人,广东籍一人以及山西省、甘肃省数人。参加祭奠人以年龄大小为序,在祭黄帝陵文告上一一签名。农历九月重阳日这一天,大家齐集在黄帝陵前,祭典仪式是仿“慕亲会”供奉佛祖“达摩”的仪式进行的,既隆重又朴素,与祭者本着“祭如在”的精神,点燃香烛,敬献上鲜花、清酒、牲肴等供品,向黄帝行祭奠跪拜大礼,然后恭读祭文。举行了庄重、有声有色的活动仪式。

重阳节秘密祭黄陵是陕西的同盟会与各会党初步综合统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重要联合行动,主要是由陕西的同盟会策划、组织、实现的,参加的人员有三种成分:同盟会会员、同情同志及会党人员。一般称为“陕西同盟会祭黄陵”。这次活动在政治主张上明确提出“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政体”,体现了同盟会的宗旨。这次活动激发了大家的革命意志,加强了感情交流,加强巩固了反清联盟的基础。参加这次活动的人员大部分是陕西辛亥革命的领导和骨干,对以后陕西的辛亥革命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这次活动的形式,成为以后开展工作进行活动的基本模式。

当年祭黄帝陵时,高又明把祭黄帝陵文告抄录下来,日后保存在三原县寓所的书箧中。1948年左右写作《如是我见我知录》时,费尽周折,找了出来,附录于该文中,1949年全文采录于《西北革命史征稿》中。现广泛流传于世,但多未注明出处。手稿原件现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祭文全文如下:

祭 黄 帝 陵 文

维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五年九月重阳日,玄曾孙  某某  等谨以鲜花清酒牲肴之仪,敬献於我皇祖轩辕黄帝之墓前而泣告曰: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奇孕灵,乃圣乃神,允文允武,举修六府,章明百物,剪蚩尤於涿鹿,战炎帝於阪泉,挥斥八埏,疆理万国,用是奠基中夏,绥服九州,声教覃敷,讫於四海,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自是以后,圣子神孙,历世相承,尧舜以禅让缉熙,汤武以征诛定乱,洎乎秦皇汉武、明祖唐宗,皆能仰承遗绪,奋厥声威,镇抚百蛮,光宅九土,其间偶逢衰替,暂堕纲维,秽丑跳梁,蛮夷猾夏,然皆历时未几,旋伏厥辜,弃彼毡裘,袭我冠服,我民族屡蹶再振,既仆复兴,卒能重整金瓯,澄清玉宇者,莫非我皇祖在天之灵,有以默相而佑启之也。迨至前明甲申之岁,国运凌迟,建州虏夷,乘我丧乱,驱其胡骑,入我燕京,窃据我神器,变乱我衣冠,侵占我版图,奴役我民众,神州到处徧染腥羶文化,同胞备受压迫,剃发令下,虽圣裔犹莫逃,骑兵驻防,徧禹迹而皆满,又无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二百年之惨痛犹存,十八省之奇耻未湔已也。且近年以来,欧美民族对我环伺,各欲脔割大好河山,而满清政府恣其荒淫,不恤国耻,殷忧之士,义愤填膺,近有执义帜而起者,粤东如陆皓东、郑士良、孙逸仙;湘越如马福益、黄克强;湖南如唐常才,均矢志盟天,力图恢复。某等生逢艰巨,何敢后人,乃集合同志,密筹方略,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艰巨不辞,决不自私利禄,决不陷害同人,本众志成城之古训,建九世复仇之义师。伏望我皇祖在天之灵,鉴此愚衷,威神扶佑,以纾生民之苦,以复汉族之业。某等不自量力,竭诚奉告,不胜惶愧煎灼郁结悲祷之至。尚飨。

关于密祭黄帝陵的年代,先父在《如是我见我知录》中两次明确写道,祭黄陵乃是“民元前四年”,即1908年。高又明是祭黄陵的策划亲历者之一,他所披露的祭黄帝陵事件及年代和仍然是他保留下来的祭黄帝陵文是第一手资料,在距离祭黄陵事件年代较近的民国时期的资料中如《西北革命史征稿》也采信了他的这个说法。近年来仅依据祭黄帝陵文的皇帝纪年年代出现了1907年之说。

二、民国时期的辛亥革命史料

陕西虽然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但“秦人素不喜事铺张,致璀灿光华之事迹、瑰奇雄伟之人物不得与河声岳色并有千古,已足惜矣!⑴”所以辛亥革命时期的资料比较匮乏。为叙述方便,下面大致按年代顺序写出:

1、《高季维传略》。高又明撰于1944年。《西北革命史征稿》中卷先烈纪传以“高铭新”辑要採入。于1960年前后在《泾阳文史资料》、《泾阳史话》上又加标题全文发表。文章详写了辛亥先烈高季维的事迹,尤其是靖国军大战陈树藩于乾县的战役等。

《泾阳柏筱馀先生纪念碑》。高又明撰并书,此碑文是高又明先生民国三十五(1946)年为安葬和纪念柏筱馀先生所撰并书写,刻碑立于柏筱馀先生陵墓。碑文被收入《西北革命史征稿》(下卷第164页)等史籍。文章详写了辛亥先贤柏筱馀的事迹,还写到了不少辛亥革命史实,尤其是“柏氏花园会议”的经过。文后附录有于右任来信及《泾原故旧记》序及柏君之记述。柏筱馀陵墓位于泾阳县桥底镇大簸箕柏家村,经历史变迁,碑文和墓园以及“柏氏花园”均已被毁。

这两篇文章使后世人得以详细地了解柏筱余、高季维两位先生的感人革命事迹和西北辛亥革命的一些历史史实,我在《高又明与柏筱余、高季维及其后代》一文中有一些详细的记载。值得指出的是,至今对柏筱余、高季维两位先生的研究,还没有超出这两篇文章的范畴。

2、《西北革命史征》。为征集、编纂西北革命史料,民国二十六年(1937),在重庆经当时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在西安成立“陕西革命先烈崇祀憮恤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守中;委员有 张继、于右任、邵力子、冯玉祥等。民国三十年(1941年)刘守中逝世,由于右任改名为“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增设编纂委员、另定简章。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于右任任主任委员。成员先后有编纂部主任王陆一,编纂委员成柏人、马亚时、房仙洲、华孝康等,采访部主任牟文卿,采访委员张德枢、杨子廉、李仲三等。

“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成立后,进展并不顺利,最大的困难是资料匮乏,其次编纂主任王陆一先生患病多年,从1937年成立,工作无形停顿,实际是从1942年才着手编纂⑵,到1944年出版《西北革命史征》时,仅得文件六篇,在其第67页,文献汇存中列出,计:“半哭半笑楼诗集 三原于右任著 有印行本 辛亥从戎日记 临潼郭希任著 有印行本 常铭卿为蒲案泣告同胞呼吁书 秦拢复汉军第二镇战记征文启事 郭希任 曹印侯 胡笠僧 刘允臣 王诚斋 王伯英六先生碑志传状集 扶风温良儒纂辑 有印行本”。所以我感到非常遗憾,西北、陕西的辛亥先驱主动写出回忆录及资料的太少了,就是在如此大腕级的委员会的再三征集下,后来1944年到1948年期间也只是征集了三十四件(见1949年出版的《西北革命史征稿》附录中凡例及引用书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出版《西北革命史征》,是“不得已于三十三年将即成之稿作三次分印三册,分别送致各方同人,请予补正纠缪,随时交来,以备辑成定稿”⑶。笔者见到的是成册正文六十九页的《西北革命史征》第一册,第一册中全书三册目录列全,内容只有著纶、人物纪传等。书的总述中说:“当时,西北人士亲承总理面命,主持革命工作为有次第之进行者,首推于先生右任及井先生勿幕,一时加入同盟者,……高君又明……”,先父姓名,赫然在列。后面又写到“由高君又明学制炸弹,及辛亥西北首义与甘军战于乾礼间,甘军不能长驱直进,此炸弹之威力居多”。先父功绩,赫然在册。书中“人物纪传”列出人物传纪共一百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在世的一些人物大约二十余人也上了传纪。传记惜字如金,以王一山等人最短,仅39字。曹印侯等人最长也就是1032字。写的非常准确精炼,先父得以以在世之人受到重视入传,传文共131字,“高明德”传写了字号、籍贯,并说他“性沉静,有巧思”,“因井勿幕入同盟会”。高又明介绍柏筱余、吴希真诸人加入同盟会,制造军火的原因及经过,西安起义时“任军府军械官“,认为“东西战场均资其力,陕党人以制造军火明者又明实首倡之。”俨然奉其为西北军工界的老大。真是难能可贵,真是大手笔也。

3、《西北革命史征稿》上、中、下三卷。在出版《西北革命史征》的基础上,到1949年编辑部陆续收到了包括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等来函稿件三十四件,补充编入各册内容,上卷为西北革命史;中卷把“人物纪传”改为“先烈纪传”,整理录入247位烈士的传记,既是先烈,在世之人不再入编;整理录入碑铭、行述、及私人传记做为下卷;附录有引用书目、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经过及组织。在1948年2月终于编纂出版了辛亥革命史《西北革命史征稿》上、中、下三卷。在下卷引用书目中列有《如是我见我知录》 高又明撰 待印,后来世事变迁,山河易色,就不得而知了。2011年6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水涣等历经近六年校订的《西北革命史征稿》简体横排校订本,易名为《西北辛亥革命史略》。

4、《如是我见我知录》高又明撰,是高又明晚年撰写的辛亥革命回忆录,1948年成稿。是研究同盟会在陕西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史料,手稿原件现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被《西北革命史征稿》采辑并列为待印书目。

高又明在其前言中写道:“此册子《如是我见我知录》,究所见所知何事耶?所写出,乃民国纪元数年前,陕西革命运动初起时之动态耳。因何而需写此也?以“西北革命先烈抚恤会”征集西北革命史稿,将脱稿,屡函催余,将祭黄帝陵文告及昔日在陕西之组织等经过,搜罗辑出,以备採入也。缘昔年参加其事之同人,多数逝世,知其事者,今无几人矣。以久不执笔之,余又少暇时,实无从写起,兼之事逾数十年矣,所有关系文件及年月时日,均须检查寻觅,均大难事也!彼辑稿委员会来函责余以大义,曰:为昔日亡友同志计,为革命史征计,必须分神写出。以此,余不揣冒昧,尽所见所知彼时情况,简陋叙出如后。”

    文章介绍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其对晚清秘密会社稔熟之程度,让人惊异不值,其所提供之《祭黄帝陵文》秘本,更是弥足珍贵”⑷。“文章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主要是明亡清主,二百六十年间,民族思想的扼杀与传承以及反满复明活动。此外,重点记述了陕西同盟会的创立、组织经过及活动。其中包括陕西同盟会第一次会议,井勿幕三次返陕时间及活动、与会党的联络、反清力量形成大联合,誓师黄帝陵,柏氏花园活动片断”。“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对于“哥老会”、“慕亲会”的发展源流、活动区域、赏罚方式、联络密语等做了记载,是研究陕西会党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民间秘密会社大有帮助,这是其他回忆录中没有提到的内容”。⑸。“毋庸赘言,《如是我见我知录》(以下简称《如是》),无疑是研究陕西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献,”“其史料价值是很明显的。这从《西北革命史征稿》的《辛亥革命纪事》部分后来对其多所采撷,其所叙勿幕先生经其中介得与慕亲会吴虚白认识的经过,及其所叙重阳节恭祭黄陵一节和所录《祭黄帝陵文》之被直接移入,已经足够清晰的体现出来,置乎陕西辛亥革命的地位与贡献重新受到重视,但是关于这场革命的直接材料又少而又少的今天,更其显得弥足珍贵。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各方面:

    其一,追溯陕西辛亥革命的思想渊源。由金圣叹批点《水浒》、吕晚村严辨“华夷”和黄宗羲、顾炎武、李二曲、李雪木、朱佛光等秘密反清一路下来,说明“陕西之民族思想、恢复国家之念,远在满清入关之初”,即已肇其端倪,并非“近年以来随他人应时而乱喊,其来源有自矣。”其中所谓李二曲(颙)“其亲炙弟子系和尚”,“若王丰川者,乃二曲遮饰门面之再传人也”;所谓李雪木(柏)“其于太白山读书也,讲师谁耶?同读者又谁耶?”其《槲叶集》“盖另有寄托耳”,均发他人所未发,确有振聋发聩、启人深思之效,也足以予研究者指示一个新的角度。

    其二,略述勿幕先生早期策动革命的方略及其方略的调整,即由初始的发动亲友和部分关心国是之人,渐变而为“扩大范围,并连络有实力之‘三合会’及刀客等”,并统一同志思想,通过了“联络新军、刀客、慕亲会等”的决议,权易“平均地权”为“主张土地国有”,揭示了陕西辛亥革命所以成功发动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第三,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祭黄帝陵文》。祭黄帝陵是陕西辛亥革命前极其重要的活动之一,是陕西各种革命力量的一次聚首、检阅和再发动,史学界对其一直评价极高,其祭陵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所承载的内容,也一向为人所关注。但是,有关这次活动的直接文字,就是这篇情真意切、文采斐然的祭文,而这恰是友明先生的《如是》贡献出来的。没有又明先生,没有又明先生这篇回忆录,这个活动,恐怕很难会被载入史册,即使载入恐怕也只是三言两语,缺乏质感。现在许多著作所引祭黄陵的文字,用的都是这个文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四,概要传述了“慕亲会”的来历、会规及所供佛和所持物,说明勿幕先生如何对其加以仿效、利用和改造,如惩罚“陷害同人或自私利禄之行为之人”脑顶重打三棒的戒律,所供神位添入岳飞、关公,将“告墓文”改“誓墓文”等,在在表现出勿幕先生的练达通变与卓荦不凡。即使其详说的联络秘语即所谓“言子”,不仅对深入了解当时的革命历史和运动革命的方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是对研究秘密社会史,也是极可宝贵的重要史料。

    第五,记述了“慕亲会”首领吴虚白与作者的两次答问,借吴之口,弄清了历来社会中各阶层潜在之帮会及僧道“何故均动作俗僻乃尔,且彼中人叙其伊始之起源多荒藐不经耶?”和其“金、罗、陆为祖师者,真有其人其事,抑假设之欤?”两个问题,觉得“此乃有清一代二百七十余年间汉族人革命动态也,叙之可见到于过去数百年间,一般人对民族、国土等之观念之概况耳。”至其最后一段所说有帮会人将其金、罗、陆、翁、钱、潘各祖所创规则及大事记等,编成《义气千秋》(俗名《海底》)献于清帝,庚子之役又被法人掳去。当年列强所以昌言瓜分中国,共管中国,而终究未能宰割中国,大概即受此书启发,知道“中国民性不宜强压,压之极则反力可虞。以史迹考之,中国民性非驯兔,乃狮子也,特今睡熟了,所以中国获‘睡狮’及 ‘东亚病夫’之绰号。此后彼列强密秘协商,对吾人施以存形吮吸血与膏之约法,且强吾人立门户开放、有利益俾各列强国均沾之条约。”考之虽与辛亥革命无关,却也给人提供了一个相当独特的视角,无法不引起有心人的关注。

    以上几个方面,无论何者都可以看到《如是》的分量所在,而其集合一起,其分量更是自不待言。因此概括地说,其作者本人,有识之人固当尊之敬之,而其著作本身,有识之人亦当宝之爱之也”。⑹

    文中附录了1908年他手录保留下来的《祭黄帝陵文》,文后还附录了高又明写作此文期间,和编纂委员马亚时先生几封来往书信,可以了解和佐证辛亥革命的一些史实。

    张应超研究员在《高又明先生纪念集》序言中对此回忆录的评价为:“又明先生在其著作中,总是不忘别人的功劳,对自己的业绩,常是一笔带过,尤为难能可贵”。

5、《陕西乡贤事略》王儒卿、刘依仁编 西安克兴印书馆 1936年出版

6、郭希仁《从戎记略》 共和印刷公司 1913年出版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辛亥史料

    1949年建国后,百废待兴,无暇顾及这方面的工作。一直到1959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在4月29日举行的招待60岁以上的全国政协委员茶话会上倡导才开展起来,周恩来在讲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人民政协要开展文史资料工作。在以后的大环境中,这项工作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统战、阶级斗争的色彩。重要的资料有:

1、《陕西文史资料选辑》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1960年出版的第一辑中,编者以《井勿幕辛亥前革命活动片断》为题,把赵其襄的《井勿幕在东京筹助同盟会陕西分会的经过》,以及高又明《井勿幕由日本回陕西后的革命活动 》两篇文章分别加了编者按(三则标题亦是编者所加),在目录中署名赵其襄、高又明(在1982年7月《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及1986年2月《辛亥革命在陕西》等书亦均以此体例)。

    在赵其襄文章前,编者按明确写道:“这一部分资料是节录赵其襄回忆录遗稿”。

    在高又明文章前,编者按明确写道:“这一部分资料是节录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遗稿。”

    有些研究者引用时误为赵其襄、高又明合著(遗稿),并误为“赵、高之说”, 赵、高两人从来没有合著(遗稿)。不存在“赵、高之说”。祭黄帝陵时赵其襄在东京,没有参与,赵在他的文章里也从来没有只字片语提到过祭黄帝陵。高又明是祭黄陵的策划亲历者,祭黄帝陵事件是他1948年左右披露记载于《如是我见我知录》中,祭黄帝陵文是他1908年当年祭黄帝陵时手书保留下来,附录于《如是我见我知录》中[7]。《西北革命史征稿》采编录入。

2、《辛亥革命在陕西》,陕西党史资料丛书 (三)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其中把《西北革命史征》中“第二 辛亥革命纪事”以“辛亥革命纪事” 为题刊登,把“人物纪传”的一百人增加了于右任、胡景翼、康宝忠三位,以“陕西辛亥革命参加者事略”为题刊登。这些史实的最原始最早实际出处应是1944年出版的的《西北革命史征》,而不是《辛亥革命在陕西》。

3、《陕西靖国军》,陕西党史资料丛书(五)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出版

4、《陕西近现代名人录》(第一集至第四集), 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8-2001年出版

5、《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出版

6、《陕西通史》•第七卷(明清卷) 多卷本 ,主编:张岂之、史念海、郭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陕西省志》第七十九卷《人物志》(中册),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12

8、《陕西辛亥革命》,孙志亮  张应超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编写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9、西安地方志丛书 《西安通览》, 西安市地方志馆 西安市档案局,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出版

10、《西安文史资料》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1、《陕西科教名人》, 《陕西科教名人》丛书编辑委员会 。《咸阳古今科技名人》· 9 《军械高明德》, 《咸阳古今科技名人》编辑委员会 。咸阳市志科技工作者协会编 ,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6年出版

12、《泾阳史话》, 泾阳党史办 《泾阳史话》编缉委员会 1994年出版

13、《各界导报》, 陕西省政协主办

14、《泾阳文史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泾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注释:

⑴《西北革命史征》,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1944年,第69页

⑵《西北革命史征》弁言“本会编纂西北革命史征已及两年,中因编纂主任王陆一先生患病弥年,以致工作无形停顿。……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五月”

⑶《西北革命史征稿》(下卷),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1949年,凡例一

⑷王民权博客“介然斋”,《“慕亲会”献疑》,

⑸王宁 南京师范大学 《回忆录中的陕西光复-对现存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的比较研究》。《纪念陕西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届孙文论坛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第177页、第181页

⑹王民权 西安市文联 《《如是我见我知录》芻议》。《西安:辛亥记忆》 西安市档案馆编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2011年10月,第280页,283-284页。

[7]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书信文献资料”。《高又明先生纪念集》,高又明先生资料编纂委员会2009年出版,第23页、第26-28页,第32页。

 

 

附录:摘录《西北革命史征》部分内容:

第二 辛亥革命纪事

总 述

自甲午、庚子两战役后,国人深知满清政府之腐败专制,不足代表国家与并世文明各国相颉颃。我总理孙中山先生,乘时首出,创立同盟会于日本东京,号召同志大倡革命排满之说。于是贤哲宏识、英锐有志之士,同受革命学说之洗礼,奔走联络,大事运动。革命书报如《总理小传》、《铁券》、《民报》、《回天》、《手段》诸书输入内地,辗转传阅,感动激发,民族革命思想益深渗入于青年学生暨各阶层人士之脑髓心灵。当时,西北人士亲承总理面命,主持革命工作为有次第之进行者,首推于先生右任及井先生勿幕。一时加入同盟者,如张君拜云、吴君宝三、张君东白、景君梅九、李君岐山、李君仲特、李君桐轩、王君子端、焦君子静、郭君希仁、陈君惠亭、刘君介夫、曹君印侯、尚君殿特、寇君胜浮、茹君卓亭、李君子逸、井君崧生、张君翔初、刘君允丞、杨君西堂、常君铭卿、胡君笠僧、师君子敬、曹君俊夫、李君仲三、柏君筱余、邹君子良、高君又明、王君治平、宋君相臣、樊君灵山、胡君定伯、任君师竹、薛君卜五、马君开臣、王君绍文、贺君绂之、康君寄遥、刘君蔼如、焦君易堂、张君熙若、郭君自兴、于君海沧、马君彦翀、杨君叔吉、范君笃生、李君襄初、严君文轩、薛君麟伯、南君兰轩、姚君树陔、曹君雨亭、纪君时若、纪君子文、华君孝康、王君伟斋、张君立卿、王君一山、吴君希真、雷君昆山、严君敬斋、杨君仁天、方君厚庵、张君伯英、钱君定三、党君自新、曹君建安、彭君仲翔,耿君季儒、张君仲仁、牛君策勋、张君聚庭、马君彦若、朱君叙五、高君价人、刘君润民、张君靖清、陈君殿卿、刘君定五、韦君协度、郭君方刚、田君彬臣、纪君朗亭、石君益斋、杨君瑞亭、程君岛三、郭君海楼、史君可轩、王君振业、张君仲良、李君光如、刘君少濂、刘君芳初、常君仙洲、阴君润之、李君冠臣、杨君鼎臣、甄君寿山、马君克斋、张君身庵、王君仲元、孙君梅臣、刘君荃生、龙君现初、冯君子明、李君龙山、于君鹤九、程君星五、李君养初、刘君乐天、曹君仲谦、左君善楚、李君秀等百余人,或以现职军人,或以搢绅先达,或以在野名流,或以承学士子,或任学堂教授,或联各地游侠,或密置武器,或广布新闻。其他各界人士及青年学生,风发云合,先后崛起于关陇之间,如春草之怒茁,初潮之湃动,磅礴郁积,待时思伸。
……

秘密运动时期
……

民国纪元前二年(清宣统元年),党人柏筱余、纪时若、张立卿、王治平、纪子文等组设勤公社于三原,购运画报杂志及教育用品,以提倡文化为名;而宋相臣、樊灵山等亦在耀州之庙湾镇组织牧羊厂,以提倡畜牧为名,同为当时秘密机关。柏君筱余以西北军械之无来源也,又出其家财五千金,罗君少鸿亦出麦二百石助之,使邹君子良在宜君马栏山创办屯垦开矿各事,藉以容纳各地党人,兼试造手榴弹;又以五千金推张君熙若赴沪采购制造子弹器材,因沿途稽查甚严无法起运,乃改买黄色炸药若干及宣传革命书籍若干,偕同严君敬斋运归,由高君又明学制炸弹,及辛亥西北首义与甘军战于乾礼间,甘军不能长驱直进,此炸弹之威力居多。

辛亥(清宣统三年)春,柏君南游沪汉道出洛阳,见其地所制刀矛甚精,因购马刀千把,钢矛千头,来复枪铳百杆,以提倡武术为名,运归分存三原、耀州各地。九月西安起义时,耀州药王山集合之民军所持武器多数皆此物也。

三原朱佛光先生关中宿儒也,平居讲读古籍不主故常,对于历史事迹往往提示种族关系,隐寓激发后进之士,聆其议论接其风采者皆深为感动,门下士参加革命运动者尤多。故朱君虽不隶同盟会,而辛亥以前之谈革命者,皆推朱君为先进云。
……

人物纪传次序

井勿幕 钱 鼎 郭希仁 张凤翙 张云山 万炳南 马玉贵 张 钫 曹树勋 陈树藩 党仲昭 彭世安 张宝麟 张玉成 张光奎 张益谦 张身庵 井岳秀 景定成 张 铣 吴星映 张维寅 焦 冰 李异材 李良材 王 颀 常自新 朱先照 茹欲立 李元鼎 宋元恺 杨铭源 樊毓秀 杨寿昌 张瑞玑 薛 骏 曹位康 陈殿卿 向紫山 王荣镇 刘刚才 郭锦镛 刘世杰 吴世昌 严飞龙 陈树发 邱彦彪 胡应文 马耀群 胡明贵 石玉山 姚振乾 王仲元 李云峰 吴聘儒 彭泗海 张建有 邹炳炎 马文明 南兆丰 李鸣凤 续桐溪 任 尹 原斯健 赵丕衡 吴善卿 王克明 薛豫华 刘粹轩 胡文骥 雷恒焱 朱长春 尚镇圭 陈同熙 师守道 柏惠民 寇 遐 李仲三 王兆离 王玉汝 张师渠 陈 同 刘 淦 王 柽 雷 电 董雨麓 刘幼宾 惠象贤 韦 虞 王铭丹 马彦翀 柏 堃 高明德 李培基 王一山 纪雨旸 陈得贵 刘宝濂 杨鹤庆
……

高 明 德
高明德,字又明,泾阳人。性沉静,有巧思。因井勿幕入同盟会,并介绍柏筱余、吴希真诸人加入革命团体。以西北军火无来源,函商沪总会派技士温自强来陕,从温学制炸弹,又随熊克武至沪,专习制造无烟火药及炸药等。辛亥西安反正,任军府军械官,就地取材,制造地雷炸弹,东西战场,均资其力。陕党人以制造军火名者,又明实倡之。

附录:摘录《西北革命史征稿》一些章节内容:

《西北革命史征稿》(上卷)

西北革命大事记

民元前四年戊申(清光绪三十四年)……
是年,陕西同盟分会成立,公推李仲特为会长。九月重阳日,井勿幕、郭希仁、柏筱馀、高又明、焦子静、吴希真及方外吴虚白等二十馀人讬事分赴北山各地,会於中部,公祭黄帝陵,为文誓墓。

辛亥革命纪事

……革命之事,而各省内地闻风兴起,作为事实之倡导预备者,更大有人。但因极端秘密,各就同志者,或五七人,或十馀人,自相联合,各为单位。晋豫各省当日情形,未见载记,事多不彰。其在陕省各地绅学界如郭希仁、曹印侯、贺绂之、焦子静、李仲特、李桐轩、张拜云、吴宝三、张东白、尚天德、王子端、常铭卿、井崧生、柏筱馀、高又明、陈会亭、师子敬、董雨麓、刘介夫、寇胜浮、邹子良、马开臣、任师竹、严文轩、吴希真、张仲良、李仲三、曹俊夫、王治平、宋向辰、樊灵山、胡定伯、张立卿、严敬齐、王一山、李襄初、胡景翼;军界如张翔初、钱定三、彭仲祥、党自新、张聚厅、张靖清、陈柏生、张伯英、曹健安、张仲仁、马彦若、朱叙五凡百馀人,或膺军队要职,或为林泉退吏,或在野明流,或承学士子,或任学堂教授,或联各地游侠,或密置武器,或广佈新闻,其迹似各不相谋,其心则彼此互照,及井勿幕衔命归陕,统一组织,然后众流汇合,群情一致,而各地青年志士益復风起云从,如春草之怒,茁如初潮之湃动,由是运动新军,结连会党,磅礴忧怒磨砺以须矣。

  1. 辛亥以前秘密运动情形

民国纪元前七年,乙巳(清光绪三十一年)同盟会於日本东京成立,井勿幕时在日本,首先加盟,未几,即带 孙总理之救国主张及宣言回陕,其宣传方法,先由亲友而至於多数关心国事之人,最先赞成者,西安为郭希仁、常铭卿、王子端、焦子静、李桐轩诸人,渭北有三原宏道学堂教员广东谢墉及同州师范学堂教员湖北李某。此后勿幕遍历渭北各县及西安等地,历时不足一年,获有各学堂学生七八人及社会各阶层同情同志者如邹子良、柏筱馀、高又明、胡定伯、王守身、马开臣、王一山等仅三十馀人耳。……翌年春间,在三原北极宫某宅召开一全体会议研究征收会员及推进会务方法。有主张急进多收会员者,有主张缜密缓进者,最后决定缜密缓进。并於介绍同志时,另定一种方法,不致新会员一步踏入堂奥。盖勿幕意在扩大范围,欲结连向有实力之“三合会”及各地刀侠,而一般同志多系士人,深以若辈行为不检,难与为伍,力反对之。……
当勿幕初次回陕运动时,高又明介绍一僧人吴虚白,吴盖三合会中人也。由吴又介绍洪宝臣、唐和尚二人,皆慕亲会中领袖也。……一日诸人会於西安,勿幕曰“吾今欲作一事。人材缺乏又无钱,欲罢之,又不能,责任在身,可奈何!”吴即应曰:“那只有通而变,否则,兵无粮而自散,况无兵乎。神道设教,故之道也,精神专一,则动静合用矣”。勿幕深以为然。又稔知孙黄初提倡革命时,亦尝联合“洪门”、“致公堂”、“三点会”诸团体,乃决与哥老会党取联络,由少数同志先向同盟会诸同人详言厉害,请其赞同此种主张并联军界同志暨各地刀侠及慕亲会等。会经数月之久始克奏效,乃共拟一新名义,曰“同盟堂”。自此,西北秘密组织有所谓山水香堂者,即“通统山,同盟堂,梁山水,桃源香”。各党会联合一致之隐语也。……
……

此时,党人联合尚极秘密,或三五人为一组织,或五七人结一团体,……仅就各人所设秘密机关综列如下:
……

泾阳
柏氏花园 柏筱余高又明主之
……

勿幕既采用“慕亲会”组织方法,故於每次开会时仪式均极严肃,高供神位,如仪行礼。又於神位旁添祀关壮缪、岳武穆两神牌,关取其义气千秋,岳取其挞伐异族也。致祭时,均有誓文。自此以后,党人日益众,又与新军诸同志及哥老会党均作初步联络,因在大雁塔开一秘密会议,多数主张暂时不宜主张“平均地权”以免引起一般人之误会,决议改为“土地国有”并议用黄帝纪元,公推郭希仁、张翊初撰一祭黄帝陵祭文,并订於九月初间,同人齐集中中部,公祭黄帝陵,重阳日,各地到者有四川七人、广东一人、山西、甘肃二、三人、陕西十六人、共计二十馀人。其中十馀人系扮作商人,往北山一带收买野牲皮者,焦子静则由按察司衙门请得公文一角,带拓字匠数人,均系同志冒充,伪言摹拓黄陵碑文送上宪者,筱柏馀、高又明则讬巡警道张藻写一介绍信,云系赴北山各地考察煤矿、畜牧者,勿幕与郭希仁等五人则由官方友人作函,介绍於中部耀州、淳化各县令,谓系赴延长考察石油矿者,吴虚白等亦假游方为词,以故行踪诡秘亳无声,各人既会合,即於事前详密安置,有“总管司”二人,“内巡司”一人,“外巡司”一人,各负全责,以防意外。致祭读祝文时,诸人情不自禁,有呜咽流涕者,有高声大哭者,若丧考妣,与祭之人无不堕泪,吴希真最年幼而天真,祭后两日饮食皆不欲进。诸人乃深感到文字动人,不若仪式之有形有色深刻有效。回西安後遂公同研商就“慕亲会”方式加以改良,为推进会务之基本办法,故亦有称为“追远会”者。兹录其祭文於后:……
民元前一年庚戌(清宣统二年)三月,井勿幕由沪归陕,言东南各同志以历年举事失败之由,非但谋画未周,亦因东南交通便利,清吏消息灵通,事机每易败露,欲改从西北着手,比较稳妥。乃召集各党人在泾阳“柏氏花园”开会,到会者有柏筱馀、宋相臣、樊毓秀、邹子良、高又明、王守身、谢墉、韦协度、罗少鸿、张仲良、刘芬、雷尔清、高季维、任杰、刘溪庵、孙澄海、吴虚白、洪宝臣等十馀人,…… 此次会议,对於重新分配各党人工作及简化手续,积极进行,均有重大决议. …… 规化革命进行方法,由是西安与渭北两处分途进入发动阶段矣。

靖国军革命纪事

(乙)三原发难后之陕西靖国军组织编制表

陕西靖国军右翼 总司令 胡景翼
顾问 曹毓生 范卓甫
参谋长 李秉璋
参谋 同文成
秘书 范卓甫
书记长 张维直
副官长 靳经国
军需处长 朱思聪
军法处长 刘墨臣
军械处长 高又明
总指挥 邓宝珊
第 一 游击司令 田玉洁
第 二 游击司令 张义安
第 三 游击司令 岳维峻
……

(丙)于右任归陕后之陕西靖国军组织编制表

陕西靖国军 总司令 于右任
副司令 张 钫
总参议 茹卓亭
参谋长 刘月溪
参谋 余钦烈
秘书长 刘绍文
副官 刘子茂
军务处长 彭仲翔
军法处长 李琴肪
军需处长 蔡江澄
军械处长 高又明
外交处长 王子元
财政处长 柏 堃
副处长 郭子兴
……
陕西靖国军第一路 司令 郭 坚
……
陕西靖国军第二路 司令 樊钟秀
……
陕西靖国军第三路 司令 曹世英
……
陕西靖国军第四路 司令 胡景翼
参谋长 李文卿
秘书长 柏 堃
军法处 刘铭斋
军需处 朱思聪
副官处长 郭叔蕃
军械处长 高又明
军医处长 杨介石
第一支队 司令 田玉洁
第二支队 司令 董振五
第三支队 司令 岳维峻
第四支队 司令 李云龙
第五支队 司令 康振邦
第六支队 司令 冯毓东
第七支队 司令 崔式卿
第八支队 司令 姚林翼
……
陕西靖国军第五路 司令 高 峻
……
陕西靖国军第六路 司令 卢占奎
……
陕西靖国军第七路 司令 王 珏 系九年停战后续编
……

陕西靖国军总指挥署编制表 民国九年成立

总指挥 胡景翼
顾问 刘允丞 曹航生
参议 郭伯龙
参谋长 李秉璋
参谋 同文臣
彭时斋
秘书长 张翊初 范克立继
军需长 朱思聪
主任军需 杜荫亭
军法处长 史仲书
军械处长 高又明
军医处长 李蔚亭
副官处长 郭叔潘
主任副官 牟文卿
十分队总队长 杨瑞轩
……

首都革命纪事

十四年春,孙公中山应国民军之电请,旋自粤启节北上,于启行之前,即宣言,主张召开国民大会,与北方各友军,共定国事,和平统一。即至天津,而病越月馀,移驻北京“北京饭店”。病中犹日计划国民大会召集方法,段祺瑞则以善后会议抵制之。景翼逆知北方军阀之心理与孙公之革命之主张根本不相符合。顾以初至豫省,经纬万端,不便有所表示召致反感,乃先整编所部及新收之众为步骑十三师,六混成旅,独立步兵一旅五团,炮兵三团及宪兵、工兵各一营。兹列其军队编制及总部之组织如下:

国民军第二军 总司令 胡景翼
参 谋 长 林开甲
军 务 处长 孙燕贻
军 需 处长 杜荫庭
军 械 处长 张恢元
军 法 处长 张子元
军 医 处长 员止杀
外 交 处长 林季良
交 际 处长 耿寿伯
警 务 处长 张岳军
秘 书 长 李百川
副 官 长 王承斋
兵工局局长 高又明
制药局局长 贾筱侯
……
运输副司令 牟文卿
制造局局长 师子敬
第一师师长 胡景翼 兼
第二师师长 岳维峻
第三师师长 田玉洁
……
第十一师师长 蒋世杰

(下卷)

……
王烈士绍文墓表 胡立生(应为景梅九-作者)
……
泾阳柏筱馀先生纪念碑 同邑高又明撰并书
《西北革命史征稿》引用书目
……
辛亥从戎日记 郭希仁撰 有印行本
……
《如是我见我知录》 高又明撰 待印
……
李仲三六十自述 李仲山撰 待印
……
回忆录 华孝康著 未印行
……
2011.7.31

敬启:编辑部整理出民国三十三年(1944)“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辑出版《西北革命史征》(全本69页)影印带文字版,有需用者可联系,手机:18729060339 邮箱:gaoqihongxian@yahoo.com.cn

相关文章:《西北革命史征》(摘录)
《西北革命史征稿》(摘录)

扩展阅读:《陕西靖国军》(摘录)

对秘祭黄帝陵年代的考证--高启绩

缅怀先贤暨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http://www.gymjnw.com
主办:  高又明先生资料编纂委员会
策划编辑制作: 高启宏
顾问:张应超 刘殿昌
Email: gaoqihongxian@yahoo.com.cn Tel:13152128580

陕ICP备0901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