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手稿《如是我见我知录》札记
高启纶
 

封建帝王为梦求长生不老,出现的练丹术发明了火药。继而现代火药的出现,以至诺贝尔发明硝化甘油安全火药,到发生质变的无烟火药。最终、伟大的发明彻底地粉碎了封建王朝的长生梦!它把封建专政制度的金字塔堡垒炸得粉碎,从而引起政治上、经济上、社会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先父就是在辛亥风云中,以制造军械鼎力革命而卓称于世。

中国历史从农民起义到国民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从反清复明到反满救国,从而走向共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先父名明德,字又明,以字行世,其志向可见。先父所著《如是我见我知录》是记述民元以前民主奋斗的战斗历史,我多次拜读感受颇深,从那字里行间我感受到先辈们前赴后继,振兴中华的壮丽画卷……

一、 手稿的收藏

1982年元月8日,张应超(陕西辛亥革命史学者)带我到陕西省政协文史办资料室,借阅先父《高又明人物志全卷》,实则是《如是我见我知录》手稿及有关资料(1961年胡函叔从家中征集的部分史料)。归类为人物卷四六之1,文物彙存(三)之31,献95。能够看出的是原来有设全卷的意愿,因为文革十年动乱的原因,中止了其内容的充实,很是可惜。

1983年该办函催归档,为保护原件,经裱装后附上复印件及有关遗墨复印件送还,由马骧先生收妥。参见《先父珍藏井勿幕遗墨随想》一文。

二、手稿的背景

手稿前言中署明脱稿于1948年(民国卅十七年)夏初,写于西安东木头市22号师佛轩。这时正是历经八年抗战的解放战争时期。先父从1926年国民二军失败、脱离硝烟军界,屈指二十余载,往事已成烟云过目,前言说明,晚年因何必须写此的种种原由。并在稿本之后、保存《西北革命史征稿》集稿编辑负责人马亚时(峙)先生与他的书信来往,嘱异日整理稿本文句时,可将马君信内文句择要,录入稿文之册,以存真像。

从马亚时先生信中可以看到:"辛亥各稿须大加增订,万勿深自撝抑!史稿全部清缮殆竣,仅余辛亥一期急待充实!""……简叙大纲一并速示,不须长篇大作。吾兄如要详写,则可成另一著作,列入革命文献中最善,目前但需大要耳。""……以备辛亥以前各段中,况此种事实均为辛亥以前珍贵资料。"马亚时先生在信中阐以大义,为亡友计,为陕西留此一编革命史实,必须愈速愈妙,分神写出。马亚时先生修史的这种精神、我是十分钦佩的。当时我想象、他是一个年青有为的学问家,后来才知道先生比父親还要年长,在富平中学任教时、学生称呼马爷(严木三任校长)。

《西北革命史征稿》问世共上、中、下三册,内容中均录用先父提供的珍贵史料。

下篇已列出《如是我见我知录》单行本待印,而由于世事变迁之故未能实现。

先父在文稿中深怀情感纪念那些为了中国民主革命、不屈不挠、千折百回的奉献精神,其中国家恨、民族情、道义心、社会的责任感,交织出一幅幅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历史画卷。

先父文风和品德清沏可现。虽不是自传体,然在重大事件中都有先父栩栩如生的身影。

三、手稿的深远意义

手稿以文言行文、语言犀利,是为数甚少的大篇幅书写辛亥前革命思想的传播及民间反清活动的珍贵资料。文中循史考之,阐述北方革命的渊源,体现作者"士为国之宝,儒为席上"的观点。其乡贤先哲的学问、人格、铁骨血性、儒雅风范和独立特行的作风,令我感叹不已!手稿中所展现的历史隐秘、曲折故事感人至深。

在我恭读手稿和撰写文章时,和同龄人(兄弟姐妹)的思想火花冲撞到一起的时候,得到异样地兴奋、快乐和充实。净化的力量,使我重构民族文化的记忆,寻回母体文化,根文化,寻求未被泯灭的血性。遵古训,"若能寻吾所集思过半矣",对手稿所涉编的内容搜集整理。从而体会到文化与历史是共存的,文化是推动历史深远的力量。

四、手稿的列目索引

一、前言,叙述先父写此册子的情况和意愿,附后参见和马亚时先生往来书信。

二、正文内容有两部分:

(一)明亡清主,二百六十年间,民族思想的扼杀与传承以及反满复明活动。(民间反满秘史、血史、刀客、阁(哥)老会、慕亲会状况;明清思想家、先贤事迹,关中著名三李,清廷文字狱,至近代朱佛光、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与民族精神的融合)。

(二)陕西同盟会的创立、组织经过及活动。

陕西同盟会第一次会议,井勿幕三次返陕时间及活动,与会党的联络、反清力量形成大联合,誓师黄帝陵,柏氏花园活动片断。

三、结语:叙述清廷期间民间秘密结社史。

附件:

(一)同盟会纪念会颁发陕盟002号信函。

(二)《西北革命史征稿》集稿负责人马亚时与先父来往书信原件。

拜读后深深地感到:亚州睡狮醒了!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使人们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辛亥革命以后,谁想做皇帝或别人做皇帝都无一例外的要遭到灭顶之灾。此后民主政治的空气一度浓厚,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民心,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有力的推动着历史前进。

五、手稿所涉及的历史人物

手稿记述,自满清入主以来,北方民族之兴复国土革命之思想来源有自,以国事为已任,大有人在,陕西之民族思想、恢复祖国之念,远在满清入关之初。……有批评家称,西方的知识分子追求的是真理、追求一种精神;东方的知识分子在长期专制体制下世俗追求终南捷径、锦衣归里、光宗耀祖。哲人说,当一个民族的知识精英出卖良知的时候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悲剧!手稿中所引述的先贤,那强烈地叛逆精神和民族之魂尤为可敬可贵。

(一)注述小说,以抒抱负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以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有一说本姓张,吴县(今江苏)人。明诸生,入清以后,以哭庙案被杀。他所批改的《水浒》、成书于祟祯末期,把《水浒》七十一回以后受招安,打方腊的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捕杀的情节以结束,在批语中,颇有独创的见解。表现了他反对杀人、放火、受招安,不满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立场。进而深刻认识到农民起义,不能够改变封建王朝的体制;不能消除黑社会势力与地方官府勾结而对社会带来的暴力危害。辛亥革命党人从中体会到金圣叹批改《水浒》的良苦用心,为提倡吾族一般人的意志。

(二)"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

吕留良(1629-1683)初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祟德(今浙江桐乡)人。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明亡,散家财结客,图谋复兴、备尝艰苦,事败后家居授徒。清廷举博学鸿词,他誓死拒荐,后剪发为僧,名耐可。他强烈反抗民族压迫,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著述被焚毁,在民间仍有流传。

作者认为吕著书立说,使吾族勿忘异族之欺侮,对于清廷居心毒辣、株连甚众、罪及无辜的高压手段,表示义愤。揭示封建王朝为了维系腐败政权,凶残而毫无人道的狰狞面目以及空虚惊慌的心态。

(三)愚忠的岳仲琪

岳仲琪,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市锦江区岳府街人,出身于武将世家,史料记载为岳飞第二十一代孙,官至川陕甘大总督。文稿中"岳仲琪大狱"即"曾静案"。亦称吕留良文字狱(见后)。

(四)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尊素为"东林"名士。清兵南下时,黄梨洲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明亡以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他和孙奇逢、李顒(二曲)并称三大儒。他是个大学问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精研。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他揭露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的罪状,作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至理名言。
他的这种讨伐罪恶君主论,对陕西近代革命有重大影响,和封建愚忠的思想牢笼形成显明的对照。

(五)西北洪门掌门人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参与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难,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在他所到之处,访问先朝遗老,广结贤豪,考察民俗,搜集资料,睹窥清廷的虚实,为进一步深入的反清做准备。"洪门会",是明末郑成功遗留下的组织,据有关资料记载,反清复明的秘密计划在西北地区实施是以顾亭林为领导的,晚年住在华阴王山史家,以华山云台观讲学为隐护,亭林卒于曲沃,在华阴潜村东南有他的遗冢,由王山史裔孙年年祭扫,世代相传。

先生学问博广,对国家典制、郡邑典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诸多领域都有研究。在哲学思想上赞同张载的"关学",提倡经世致用,有传世著作。他深为陕民党人士所推崇。勿幕书李因笃诗,诗中有关于李、顾等人反清活动的记述。(见珍藏的井公遗墨一文)(注:见《顾亭林在华阴的事迹考略》孟均夫著,1964年7月)

(六)云游各地反清的绝代名医

傅青主(1607-1684),名山,原字青竹,后改字为青主。山西曲阳(现太原)人。出身于世代书香,博通经史子集、工诗文书画,尤精医学、医术,临床长于妇科,从师还阳真人,道名真山,在道教中有相当的地位。明亡后,隐居不仕,为了从事反清活动,他在道教的掩护下,甘心情愿地远游各地,以行医卖药为生,应手辄效,名重一时,人称医圣。他为那些穷人、乞者在庙会上或集市中治病,从不给权贵和清廷官宦之类服务,这种脱俗的气节使人叹止!达官贵人的家眷不得不穿上破旧的衣服,化装成丐帮的模样混入其中,求先生医治。由于政治原因他的医学著作均隐名埋姓,委托陈士铎出版问世。先生文章每用孟子笔法,从反面提出问题,从正面反驳。

因其医术名声极大,故世人不知其底蕴,先父因推进陕西反清活动与慕亲会甚密,知傅山为慕亲会创立人,所存傅山笔墨真迹甚多,慕亲会首领吴虚白与先父关系极深,在助同盟会人策划陕西反正活动有特殊作用。因属脱俗之人其归宿未解。1947年先父给马亚时编辑的信中说:"在弟之意,若吾陕刀客源流,慕亲会之内容及吴虚白等归宿,似宜叙入…"。可推知当时是有文字资料的。俩位先辈均熟知那段历史。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五叔(胡景通)曾问吴之归宿?我答,没有看到有关的资料。至今,吴的归宿,仍是一个谜。甚憾。

(七)中华民族的脊梁、士之揩模

李顒(1627-1705),字中孚,号二曲,今陕西周至县城关镇菜园堡人。明清之际哲学家,关学承者,复国志士。
二曲先生幼年由寡母抚养,家贫借书苦读。县圣学巷是当年县学的所在地,他没有钱上学,就站在窗外听课,没有钱买纸,就到村北沙河滩上书写。终成关中著名学者。他主张"自由讲学"与清廷的"钳制思想"相对立。他鼓励那些出身低微、发奋自学的学子,他将通过自学而成就一番事业的典型事迹撰为《观感录》,影响颇深。

对于清廷的亲招(重聘入朝),他以绝食坚拒而得免。圣驾至陕,又欲召见,李顒仍不赏脸,明智的康熙皇帝也不得不作罢,御书"志操高洁"。不做官是先生平生的志气,总不在清廷一跪称臣。

手稿中叙,王丰川是其掩门弟子,先贤为避文字狱实则宿根于民间阶层之秘密组织,与傅青主手创慕亲会。先父存有李二曲和他母亲的画像。先贤故里现存茅屋数间(二曲院),以及他和母亲的坟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陕西辛亥志士于右任等人的老师

朱佛光(1853-1924),名光照,字漱芳,晚年改字为佛光。陕西三原人。创西北结社之风,曾组织"励学斋",购科学书籍,广订各报,引导学生科学救国。他反对康有为、梁起超的政治主张(保皇)。时在三原县谈论革命者,皆推朱佛光先生为先驱,他常以明朝遗老的反清精神,鼓励青年学子,劝同学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中的激进分子以及以后的陕西靖国军将领,多出自先生门下。

辛亥革命后任陕西督署顾问,他仍以教书为生。因陈树藩投靠北洋军阀,背离革命,先生去职返三原县城中学教书,且为靖国军总部讲授经史、政治。课后、一饼一粥,高风亮节。

相传先生为明王(朱元璋)的后裔。朱被称为民族英雄,反抗异族统治、民族压迫。先生的墓志铭为于右任撰文,茹欲立书丹。

六、感 触 至 深

读手稿所述,且近数十年以来,清王朝常不顾人民之疾苦痛楚,一般清官吏又庸懦少能,不谙国际形势。赔款辱国条约,年年有之,致一些国人无不忧愤(手稿对此内容,另外写之)。说明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意识到腐败专制的清朝政府,决不能与西方列强相抗衡,只有革命才能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先父觉得必须专题叙写这一革命思想演变的关键。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推行"宁与外人,不毋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媚外主张。奉行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压迫人民,残酷地镇压人民的爱国行动。这实际对于一个丧失主权和不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已经完全的没有了做为一个合法政府的地位。革命党人认为必须推翻这一政府,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怀着对历史蒙辱受耻、迷惑不解和义愤不平,求教于史教授。问曰:先父回忆辛亥革命,何不大叙慷慨激昂的革命行动,歌功颂德的光荣历史,以及自己的贡献呢?而却要长篇溯源求本呢?史教授给我说,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首先呈现我们面前的是那惊心动魄的悲惨图景和那无数可歌可泣的斗争。在二十世纪不曾有过的辛亥风云,中华民族的智慧、骨气和巨大的潜力,在那个被认定古老民族濒临灭亡的时候,如何出人意料的掀起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洗涤屈辱的历史,振兴开拓。这个民族觉醒了!从长远的历史眼光看,它对中华民族的腾飞产生着无法磨灭的影响。

之后,我才明白,手稿对于陕西革命运动的演变、发展以及陕西党史的源远流长、脉络贯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文稿中述查嗣庭文字狱、吕留良文字狱(曾静案)内容如下:

谨以谭嗣同诗一首,表达我对遭受到残害的思想家、有良知的知识份子的深切悼念!诗曰:"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芲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痛哉!民族的灾难呀!却又是一种震撼的强大力量。

(一)查 案

雍正四年(1726)九月二十六日该案发,查嗣庭时任清廷礼部左侍郎,出任当年江西省乡试主考官,他出的考试题,《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被雍正认为是讥讽时事。就查抄寓所及行李,得到日记二本。日记本中查出对时政的议论。有了证据,判决如下:对死于狱中的查嗣庭"戮尸臬众"。其子"斩监侯"。他的胞兄和侄流放三千里。全部家产变价,充河塘工程的费用。(这是在专政社会权力滥用,以言治罪,太残忍了。)

(二)曾 静 案

雍正六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烈,康熙的第八子、第九子相继都被治罪。有一个叫曾静的,湖南梆州永兴人。他认为这个時侯有机可乘,於是就派他的门生张熙(衡州人)到陕西,投书川陕甘总督岳仲琪。书信中劝岳举兵反清,列举雍正有弑父篡位、杀兄屠弟之罪。岳仲琪乃宁远大将军,曾为清王朝扩充疆域,立下赫赫战功。曾静竟有斗胆致书其反清?无非是他先人岳飞乃是抗金的民族英雄啊,清入关是汉人第二次亡国,受异族欺压。他受吕晚村著作《严华夷之辨》的影响,冒死举动。岳仲琪随即将张熙逮系,严刑审讯。而张熙宁死不招。岳见此状,顿生一计,他假意与张熙盟誓。张熙遂把实情告之于岳。事情是这样的,曾静在应试途中,见到了吕留良的著作,于是派门生张熙去吕的家乡购买《吕用晦文集》。那时吕留良(用晦)己经过世。就由吕的儿子、吕的门生严鸿逵、沈在宽等向张熙提供吕留良的著述。岳仲琪向雍正奏报,雍正了解到事情的经过以后,令各省将上述人员一一逮系。雍正是这样处理的:皇帝认为曾静和张熙之所以犯"弥天大罪",都是听信了吕留良的"邪说",被其"蛊惑"。必须严惩罪根(消灭头恼之所思)。雍正十年(1732年)十二月,下令对吕留良、吕葆中父子"戮尸枭示";吕毅中"斩立决";死于狱中的严鸿逵"戮尸枭示";对沈在宽"斩立决";对吕的门生房明畴、金子尚"杖一百,妻流放三千里"。所株连吕氏、严氏以及弟子的家人,都往宁古塔为奴。对刻印吕留良著作的人,全部处以"斩监候"。
这个案子对曾静和张熙师生二人,免罪开释(岳有盟誓,坦白从宽。)可是到了雍正十三年十月,已经继位尚未改元的乾隆帝即违背父训,迫不及待地下旨将曾静和张熙解京候审,十二月十九日凌迟处死(即磔刑,俗称千刀万剐)终未逃脱,这是乾隆的恐慌心理更甚的原故。曾静、张熙师生"免罪"以后,被洗脑忏悔,虽四处宣讲"忏悔录"终未能免于惨死。

呜呼痛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到了乾隆文字狱表现的病态和更加离奇和残忍了,告密者成為血腥工具的帮手。凡诗文中出现"清"、"明、"南"、"北、"壶"均可致杀身之祸。其文网之密可见一斑,其社会恶果的深重可知矣!时隔半个世纪,才出现不拘一格降人才旳局面。

参阅书目:
"陕西辛亥前革命思想传播和同盟会的初期活动"一文 《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年7月第1版。
《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金冲及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1991年8月第1版
《辞海·文学分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1年11月 第2版
《西安通览》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第1版
《傅山医学手稿》 何高民校考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有先生画像一帧)
《新史记》 王为国主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1版

相关文章:高又明 《陕西近现代名人录》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
《西北革命史征》摘录 王陆一主编
《陕西通史》第七卷(明清卷)(摘录) 多卷本《陕西通史》编纂委员会

扩展阅读:孙中山先生书赠高又明墨迹 《星期天》 陕西日报 增刊 张应超
历史的丰碑永远的纪念-我的父亲高又明 高启维

 

缅怀先贤暨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http://www.gymjnw.com
主办:  高又明先生资料编纂委员会
策划编辑制作: 高启宏
顾问:张应超 刘殿昌
Email: gaoqihongxian@yahoo.com.cn
 Tel:13152128580